从轮子上的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车企跨界胜算几何?

机器人技术 2024-12-21 11:45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车企加速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预言,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将是未来的重要价值所在,人类和机器人的数量比例将趋向2:1,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达到惊人的百亿至千亿台规模。这不仅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激发了中国的车企纷纷加速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小鹏和小米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比亚迪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第七大股东。智元机器人公司在成立后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推出了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展现了惊人的研发速度。这款机器人身高175cm,体重53kg,拥有全身49个自由度,最高步速可达7km/h。

小鹏汽车不甘示弱,发布了自研双足人形机器人PX5,具备双足行走和跨越障碍能力,甚至在室内外都能自如行走、敏捷运动、抗扰越障。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更是憧憬未来,希望人形机器人在他老年时能够陪伴他娱乐和生活照顾。

不仅仅是传统车企,小米也展示了其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艺名“铁大”)。这一系列动作都显示出中国车企正利用自身的软件技术、硬件和制造能力优势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进程。车企也面临着核心零部件研发、成本控制以及商业场景落地等挑战。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力巨大,车企的积极投入无疑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和期待。

与此“2023年算得上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车企的积极参与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不断进步,为未来的智能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性和乐趣。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领域:探索与应用并行

从Ashimo的亮相到Atlas的展示,再到Optimus的问世,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背后,汽车企业的身影频繁出现。这究竟是何原因?让我们深入了解汽车企业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深层动因。

尽管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外观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属性都是机器人。这一共同点促使汽车企业开始跨界探索人形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广阔应用领域和潜在商业价值也吸引了众多车企的目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在家居、工作、消费等多个场景中的优势逐渐凸显,成为汽车企业追求多元化布局的重要因素。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AI安全峰会上表示:“任何由计算机驱动的东西都是机器人。”他进一步指出,特斯拉汽车可以被视为装有轮子的机器人。这一观点展示了马斯克对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理解和跨界应用的远见。他认为,将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中,可以使其变得更加有用。

中国机器人协会副会长、EX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博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汽车企业在寻求产品覆盖更多场景的也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人形机器人不仅形似人类,更能完成许多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属于通用型机器人,其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卢翰宸指出,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某些技术层面上存在互通性。从硬件到软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都可以为人形机器人所用。这使得人形机器人所需的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并非遥不可及。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的高级分析师高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车企开发人形机器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制造成本并缩短开发周期。在硬件方面,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算力芯片、控制板、视觉传感器等都可以为人形机器人所用。在软件层面,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感知、目标识别等技术,人形机器人可以取得更高的性能。

事实上,车企正在积极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挖掘潜在机会。在软件层面,特斯拉已成功将其汽车技术巧妙运用于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上。全自动驾驶系统FSD的加持,赋予了擎天柱视觉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摄像头输入的数据,借助神经网络进行计算。而在硬件层面,比亚迪凭借其二次充电电池的制造技术,已成为科沃斯等机器人制造商的信赖供应商。

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更是乐观,预计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700亿元。浙商证券的预测则更为具体,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将达到约177万台,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692亿元。显然,这一领域的增长潜力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高超指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超新能源汽车,形成一个万亿级市场。汽车企业作为“科技巨头”,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尽管车企拥有技术和生产优势,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仍面临三大难关:零部件自研、成本控制和商业场景落地。

人形机器人大小各异,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是车企面临的一大挑战。特斯拉团队在制造擎天柱时,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执行器和传感器而自行研发定制。智元机器人团队也透露,“远征A1”的核心部件和系统均由团队自主研制。人形机器人的非标准化也是一大难题,已问世的人形机器人身高从1.5米至1.8米不等,核心零部件的适配、通用和量产都面临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车企需要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生产优势,加强研发力度,提高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寻找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以确保商业场景的落地。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赢得市场的认可。在探索机器人技术的道路上,服务机器人厂商擎朗智能的创始人兼CEO李通坦言,面对众多技术挑战,购买现成的零件成为了一大难题。许多核心部件都需要他们团队根据自家机器人产品的实际尺寸量身定制,这无疑增加了研发的难度和成本。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同样充满了挑战。高昂的制造成本一直是阻碍其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其制造成本预计超过百万美元。特斯拉和智元机器人也分别计划将人形机器人的售价定为2万美元起和成本控制在约20万元左右。

除了硬件制造成本,人形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其他成本,如软件应用、数据云服务、大模型使用以及硬件运营维护等。这些成本使得人形机器人在现阶段主要应用在B端场景。对此,企业对于商业场景的落地有着更多憧憬与畅想。现代汽车在收购波士顿动力后,计划开发用于复杂服务的类人机器人,如医院照顾病人的服务。小鹏汽车则希望在PX5发布一年后,将其自研的双足机器人PX5用于工厂和门店,为工厂巡逻或介绍产品等。

行业专家指出,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关键在于其能否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单纯的跳舞和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并不能直接为人类带来价值。与此相比,智元机器人团队表示,他们更希望在实现这些能力之前,先将成本控制在20万以内,让产品真正具有商业落地的可能性。对此,波士顿动力尚未完成商业化闭环,并不应被简单地视为行业的“榜样”。企业需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更加注重商业化的落地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