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机器人悄然登场,智能技术改造旧车库 这些新技术有前景吗?

机器人技术 2024-12-12 14:23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停车难问题已成为上海等大城市面临的普遍挑战。一些前沿的智能停车技术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局面。在临港科技城创晶科技中心,一位车主兴奋地分享了他的体验:“只需按下存车钮,车辆即可自动停入地下车库,再也不用为寻找车位而烦恼。”这种便捷的智能停车体验背后,是一种新兴的智能停车机器人技术。

这一技术引起了长期关注城市停车问题的市政协委员刘建民的浓厚兴趣。他今年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加快停车场智能化技术改造,利用最新的智能停车机器人技术,激活大量废弃闲置的停车资源。这种技术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停车场存储空间,提高停车密度和效率,为城市停车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部门也已开始关注这些创新技术。他们正在积极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和选点,与供应商进行磋商。新技术的实际效果如何?能否进一步推广?还需要哪些配套措施?这些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智能停车机器人的出现,预示着城市停车管理的新时代已经来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未来,我们将迎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停车体验。这不仅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将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新的管理思路和手段。期待这一技术在未来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各大城市,缓解停车难问题,为城市的交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智能停车技术的革新之处

在现实生活中,车主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找到了一个停车位,却因为其他车辆的停放不规范而无法驶入,或者因为立体车库的间距过窄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尴尬情况的发生呢?

刘建民经过调研后发现,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使用停车机器人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停车场的公摊面积,让同等面积的停车场能规划更多的停车位。

这些停车机器人从外观上看就像一块面板,它们能够自主行驶到车底,将车辆平稳托起。通过系统的智能运算,结合车辆的体积等数据,将车辆自动搬运到最合适的地点,从而优化停车空间。车主无需亲自驶入车库,所有的操作都由机器人完成。更为先进的是,这些机器人背后还配备有一整套全流程的智能系统,涵盖了存车、入库、导航、取车、支付等多个环节。

相关技术在上海的部分新建车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临港科技城的创晶科技中心,一款自动停车AGV系统的应用,让繁琐的停车环节变得简单快捷。车主只需将车辆驶入车库后规范停泊,下车后按下存车按钮,当车库门关闭,车辆便会自动下降至地下停车库。随后,无人搬运车会自动驶入车辆下方,将车辆平稳托起,并根据系统运算,将车辆停放至车位内。整个停车过程只需短短3分钟。

这一技术的出现,无疑为车主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停车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智能停车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智能停车,未来的停车方式

无需担忧机器人误操作或刮擦,新一代智能停车技术以其高精度的定位和高效的搬运能力,确保了车辆的安全有序停放。据悉,采用了激光导航等技术,其定位精度达到了惊人的5毫米以内,最高行驶速度更是达到了1.5米/秒,载重量高达2.5吨。更便捷的是,车主在取车时可以选择手机支付或刷卡支付,通过预约功能,将车辆搬运至停车平台,实现快捷取车,无需长时间等待。

那么,智能停车技术适用于哪些场景呢?市交通委经过梳理发现,目前主要推广建设的高土地利用率、智能化停车设备包括适用于中心城区边角料地块的垂直盾构技术沉井式车库、适用于新建及改造项目的停车机器人车库,以及能并行处理多辆车的SSP智能停车设备。

市交通委在答复提案时表示,近期已经在研究相关技术,并且部分区域正在与相关设备供应商进行前期技术研究和合作模式磋商。接下来,将会同相关部门推进试点项目的落地,并跟踪评估其实施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将研究后续的推广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市场化运作机制。

尽管新技术能大大提高停车效率,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空间资源有限是其中之一。在医院、学校、老小区等场地资源紧张的区域,要新建智能停车库并不现实。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技术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停车,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期待未来智能停车技术能在更多场景中得到应用,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面对日益紧张的停车问题,上海市的车位供需矛盾正在不断加剧。《2020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揭示,全市车辆保有量显著增长,每千人拥有车辆数量较2014年提升了68%。尽管数字显示车位数量接近车辆数量,市民却普遍感到停车难。

究其原因,上海市交通委提供的数字显示,虽然全市有534万个小客车泊位,但其中354万个是居住小区内的划线小客车泊位,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这些停车库中存在大量的闲置空间,尚未被有效开发。

针对这一问题,智能技术改造旧车库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停车机器人可以在净高达2.2米的地下或地上停车场或车库中发挥作用,通过重新整合车库通道,车辆可以呈现密集阵列,缩小车间距,单车位对应的建筑面积大幅减少,从而提高车库面积使用率50%-80%。

对于小区内因设备故障率高、运营成本高而被忽视的停车场,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许多停车场原有的地下两层简易升降停车装置因管理方缺乏维护升级的精力和财力而处于未使用或废弃状态。如果能够对这些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将极大地提高停车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区内规划的客车泊位空缺,居民的感受并不如预期。刘建民对此解释道,小区内的双层停车设施,其第二层往往空置,原因在于机械设施的技术问题让车主担忧安全而不愿使用,工作人员也由于不了解原理或嫌麻烦而不愿协助操作。

新一代智能双层停车增位技术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智能化改造,无需人工操作,设备便能自动将车辆停放到空位,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刘建民进一步指出,通过对净高或局部净高达3.4米的老旧车库进行升级改造,车位数量能增至原来的3-4倍,同时实现高效的无人化管理。

在政策层面,智慧停车已被列入“新基建”首批示范工程。市交通委透露,以徐汇区西岸传媒港特大型地库为重点,正在开展技术测试,探索应用高精度电子地图、北斗室内导航、自动泊车、充电机器人等多种新技术模式。还将发布《本市智慧停车场(库)建设导则》,明确智慧停车场的建设技术要求、运维模式等,以指导未来的推广工作。

面对智能技术尚未覆盖的地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这涉及到土地的复合利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并行的方式,深入挖掘存量空间的潜力。例如,在智能技术无法覆盖的地方,可以通过优化停车场的布局和设计,合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停车位的利用率。也可以探索与其他业态的结合,如与商业、文化、娱乐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停车场所,以满足不同需求。

刘建民提出了一项创新建议,他主张我们不应仅限于在车库中找寻停车空间,而应充分利用老旧小区地面绿化的空间,将其改造为立体停车库,并同时构建富有层次的立体绿化场景。这一理念备受关注,并且已经得到了相关政策的支持。

2017年修订完善的《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调整实施办法》中,明确增加了以立体绿化的形式来弥补因地面绿化减少的面积等内容。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表示,虽然老旧小区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仍应从实际出发,在各类构筑物(附属设施)的屋顶或周边,采用立体爬藤、绿廊棚架等多种形式予以实施。

在实际操作中,外部新建、内部挖潜以及周边共享是关键的策略。据我们了解,相关部门已经发文明确,将结合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建设停车设施,结合美丽家园建设以及旧住房更新改造来挖掘内部潜力增建停车设施。市政道路开放临时停车等支持政策也在逐步落实,并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资源共享利用。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创建了64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开工建成了8200余个公共泊位。通过内部挖潜增设了3200余个泊位,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共享泊位2000余个。最近发布的《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更是明确了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小客车泊位总量力争达到650万个,经营性停车泊位达到120万个。

面对老旧小区、医院和学校等特定时段的停车矛盾,道路停车位成为重要的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委员建议合理规划黄线禁停区域,设定专门的停车区域,为周边居民提供限时车位,以缓解停车压力。非主干道的马路也可以发挥疏解停车难问题的作用。这一系列的措施旨在从多个层面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让城市的交通更加流畅,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在城市的繁华脉络中,交通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据市交通委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了3654处道路停车场,提供了超过12万个泊位,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如此,为了更精细地满足市民的停车需求,有关部门对公交站、学校、医院和商业网点周边等临时停靠需求高的区域进行了细致排摸。基于这些排摸结果,全市已设置了1560处禁止长时间停车线(黄虚线),在不妨碍交通畅通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部分禁止停车路段的临时停靠压力。

市交通委明确表示,对于市民们反映的“停车难”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按照“适当满足基本停车需求,严格控制出行停车需求”的原则,我们将借助数字化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提高现有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构建MaaS(出行即服务)系统,我们期望引导市民改变交通出行方式,大力倡导绿色集约出行,从源头上减少小客车的使用频率,以此来缓解日益突出的“停车难”矛盾。我们坚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找到解决停车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大的便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