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狗是宠物、武器,还是统治人类的前奏?
上海街头,机器狗与宠物狗意外相遇,这场面令人瞩目。真狗似乎被这一幕深深吸引,驻足观望,而路人们也投来好奇的目光。这场奇妙的邂逅,仿佛让人置身于未来世界。
这场机器狗与宠物狗的相遇,源自一则视频报道。视频中,两家公司联手打造了一款装备的机器狗,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款机器狗被赋予了强大的武器系统,让人不禁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人工智能专家们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担心这样的技术可能会将人类带入一个黑暗而危险的世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内众多科技公司纷纷涉足机器狗领域。在这个潮流中,我们见证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机器狗的诞生。雷军带领的公司在这一领域展现了不俗的成就,他们的铁蛋系列机器狗备受瞩目。与此宇树公司推出了伴随仿生机器人Go1,腾讯的Max也备受关注。这些机器狗的出现,不仅展示了科技的进步,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
这场机器狗与宠物狗的街头相遇,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偶遇。它背后蕴含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担忧。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科技的发展动态,以确保人类与机器能够和谐共生。雷军年度演讲上的亮点,无疑是仿生机器狗“铁蛋”的亮相。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仿生机器狗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无疑引发了众多讨论。它们究竟能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替代我们身边的真实宠物?当我们沉浸在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惊喜之余,其背后所隐藏的与法律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
仿生机器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越了我们对机器的传统认知。它们行走、奔跑,甚至展现出一些与人类相似的情感反应,让我们不禁好奇:它们是否真的会变得聪明到足以统治人类?这种高度的仿真性,让人不禁产生对机器与生命界限的重新思考。
郁喆隽教授,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副教授和宗教学系副主任,被学生们尊称为“哲学小王子”。他曾在多次讲座中深入探讨过人工智能的风险及其哲学反思。针对机器狗的种种疑问和争议,澎湃新闻有幸采访到了他。
在采访中,郁教授被问及到一个核心问题:在未来,机器狗能否替代真实的宠物?对于这个问题,郁教授表示,机器狗与真实宠物之间存在一种无法替代的情感与陪伴关系。尽管机器狗在某些功能上可能超越真实宠物,但真实的情感交流和生命的独特性是无法被替代的。关于机器狗是否会产生与法律争议的问题,郁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也要关注其背后的与法律问题,确保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前进。
郁教授认为,虽然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机器狗的潜力与可能,但我们仍需要保持对与法律的警觉,确保科技的进步真正为人类带来福祉。而对于机器狗是否能替代真实宠物的问题,答案显然是:无法替代。机器狗距离实现全面感知情感的“五感皆通”尚有一段距离,然而已有部分企业致力于为其注入情感元素。它们所打造的机器狗在情感表达上愈发真实,不禁让人思考,机器狗能否撼动宠物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呢?
郁喆隽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强调,真实的宠物与机器狗之间存在显著差别。真实的宠物拥有成长周期、体型变化以及与主人共同养成的生活习惯。机器宠物或许能够在某些时刻提供陪伴,但那种与人共同成长、经历变化的情感体验却是无法复制的。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社交关系日益疏离,个人与公共世界的距离也在逐渐加大。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单身成年人口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这种社会现象似乎预示着陪伴型机器人具有巨大的潜力市场。那么,仿生机器狗是否会是未来机器人伴侣的先驱呢?
郁喆隽认为,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实现这一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科幻作品中,机械伴侣的形象可以是有形有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通过脑机接口和元宇宙技术的结合来实现陪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的原子化进程比人们想象的要快,这是现代化生活的必然结果。人们远离家乡生活和工作,缺乏家人的陪伴,社会流动性强,导致建立固定关系的成本增加。
尽管人们本质上是群居动物,内心深处渴望与人“共在”,但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在经历快速变化。从有限的历史来看,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和最稳定的形态,其形态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着机器伴侣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时间的检验和社会的适应。更激进地预测,若有了完美的机械伴侣,人类或许将不再寻求真实的人际关系,这可能会让传统家庭的形式逐渐消失。但从短期来看,机械陪伴更像是一种补偿或替代的方式。关于隐私问题,机械伴侣如机器狗,若被黑客攻击,其携带的摄像头可能会泄露用户的隐私。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高岳表示担忧。她指出,在目前的环境下,多足机器人并未完全具备面向普通用户的条件,因为居家环境中的隐私是一大关键问题。
对于小米足式机器人获得专利授权一事,专家指出,该机器人通过传感器组件采集用户状态信息,从而增强了对用户的感知能力,为足式机器人的控制提供了有力依据。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也需要关注机器人可能带来的隐私泄露问题。在使用机器人产品时,用户应保持警惕,确保自己的隐私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伴侣等智能设备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如隐私泄露等。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监管,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权益。郁喆隽在《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中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他深知人工智能的迅猛步伐已经超越了我们在和法律领域的审查与限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警示我们:“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否则,等到科技产品面世后再考虑问题,恐怕已经追悔莫及。”郁喆隽强调,对科技的考量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现实中,没有哪个国家的立法速度能够跟上科技的进步。
以智能机器狗为例,它们身上的摄像头和传感器不断收集图像和声音,这些收集行为看似合理,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关立法仍显滞后,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如何使用,尚存疑问。
郁喆隽指出,理想的情况是让主人有选择权,可以授予机器狗相应的权限。但他也提到:“在某种意义上,你出让的隐私权越多,机器狗就能更好地为你服务,这确实是个两难选择。”
那么,面对机器狗的出现,是否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未知的“黑暗世界”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在科技的进步与的考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确保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和可控。在2021年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Ghost Robotics与SWORD International联手呈现了一只配备的机器狗,它能够在1.2公里范围内精准锁定目标。这一展示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这位“杀手机器狗”似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争议、道德、法律和技术界限模糊的世界。在接受《Futurism》采访时,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人工智能教授托比·沃尔什(Toby Walsh)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样的技术突破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和危险。
这只背着的机器狗,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存在也让人们对于机器狗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疑虑。原本,机器狗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是在救援、侦查等领域发挥作用的友好伙伴,但如今,这一形象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争议和复杂性。这一技术的展示无疑为机器狗的美好前景投下了一层阴影。它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道德界限和法律规定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思考这些技术如何被应用,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后果。郁喆隽认为,“杀手机器狗”虽然在战场上以狗的形态出现,但其本质上与无人机并无不同,都是无人作战平台。目前,真正做出致命决定的仍是人类操作员。未来随着机器狗拥有更高的自主权,情况将发生巨大变化。机器狗可能需要自主判断谁是友军、敌人或中立目标,并自主完成击杀任务。这将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并可能导致附带损伤和无辜平民的伤亡。
尽管军事领域可能欢迎这种新技术以减少战损,但战场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有些武器因其道德和人道风险而被国际社会所禁用,如毒。类似地,随着机器狗和无人机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对它们的使用和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机器狗和无人机,还有像蜂这样的迷你机器人,它们拥有感知和侦查能力,同时也是杀伤性武器。郁喆隽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未来的战争形态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
至于机器狗背后的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问题,郁喆隽没有提及。但无论如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其应用于正道,并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威胁。重塑文本,保持原文风格及内容:
机器狗的科技名词背后隐藏着人们对于未来的无限遐想——“四足机器人”会不会成为未来的主宰?杭州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向澎湃新闻透露,现阶段的机器狗其实还在安全的框架内运行,它们的行动受到主人的严格控制。在“伴随”模式下,这些机器狗会紧紧跟随主人,同时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高岳也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它们更像是死记硬背的孩子,尚未拥有情感推理、解读因果关系和洞察人性的能力。
再来看国内创业公司宇树推出的最新机器狗,从网站截图可以看出其技术之精湛。但对于那些担心机器人问题的人来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赵明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这些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目前机器人的技术水平还远未达到人们想象中的那种高度。我们可以安心地欣赏机器狗带来的科技魅力,同时不必担心它们会统治我们的未来。
郁喆隽同样对“机器人统治说”持反对态度。在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机器人自我觉醒并企图消灭人类的情节,他认为这种设想在逻辑上并不合理。在他看来,机器人的基本需求是能源,只要持续供应能源,它们就不会构成威胁。
郁喆隽展望了一个可能的未来景象,他认为人与机器人,包括机器狗,可能会达到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他警告说,仍需警惕一部分人利用技术产品来监控甚至奴役其他人。这种奴役可能并非通过剥夺生活必需品来实现,而是通过让人过得过于舒适,从而使人失去斗志,这是一种所谓的“温柔统治”。
当谈到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的人们是否也在渴望自身的“机械化”,郁喆隽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许多电影中,如《攻壳机动队》所展示的,机器人的情感表现已经与人类极其接近,而人类也在努力将自己改造为机械。
郁喆隽进一步指出,机器狗的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一种外骨骼技术,这种技术由独立电池驱动,能够感知腿和躯干的运动。人们只需穿戴这种设备,就能轻松抬起平时无法承受的重量。这种技术使得人的能力差异可能会因为是否使用外骨骼而显著拉大。虽然每个人在出生时生理能力大致相同,但借助这种技术,人们的实际能力可能会大相径庭。
而《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则展望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未来,他认为人类将逐渐迈向神性,智人将不断升级进化。郁喆隽的看法则相对温和,他预测,技术的飞速进步可能会导致人类内部出现多种“亚种”。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智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人类一直渴望改变自身,从改变肉体到改变基因,如今的技术发展终于使得这些改变成为可能。在郁喆隽看来,由于人的目标想法的不同以及经济基础的差异,人类可能会沿着不同的路径发展,形成多个文化意义上的“亚种”。这些“亚种”或许会在未来共同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