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本土机甲文化商业业态?「机甲争霸」

机器人技术 2019-08-15 21:31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超能陆战队》中,在一个小巷子里,天天都有几场格斗比赛。而主角制造的磁力组合机器人个头虽小,却打败了外号“阎王”参赛者的大个头机器人。虽然现有的机器人技术水平无法达到电影中的效果,但机器人格斗赛事的确已有数十年历史。
 
  机器人格斗赛事主要发起于欧美国家,但并未走完全商业化的道路,更多是以线上内容的形式来呈现,即聚集拥有极强动手能力的个人和小型民间团体参加机器人格斗比赛电视节目。这种赛事派的模式也逐渐被“copy to China”,并出现了诸如极战体育这类一大早格斗机器人赛事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以及《铁甲雄心》这类机器人格斗竞技真人秀节目。
 
  不过对于国内的赛事派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虽然消费者对机器人格斗行业拥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机器人格斗赛事对于机器人技术创新和制造工艺要求很高。现在常见的模式是节目方重金投资有技术开发能力的团队,让他们开发产品并参赛。市场整体缺乏产品和技术支撑,很难实现大众参与。
 
  机甲争霸CEO张驰告诉36氪,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参赛者的问题,需要走产品路线。类比电竞的发展历史,赛事终究要回归产品和厂商。只有降低格斗机器人产品使用和操作门槛,将大众都调动起来,才能实现闭环生态模式。
 
  机甲争霸是一个基于机器人技术,开发高科技互动娱乐产品的创业项目。张驰告诉36氪,机器人只是载体,本质还是大众化的电竞和赛事。但在项目初期,还是要2B再2C,加快市场培育速度以及降低试错成本。
  机甲争霸的第一款产品是身高2.3米,重400kg左右的大型机器人,主要用于商业表演和比赛。其整体拥有600-700个零件,每台售价在35-50万元之间。张驰告诉36氪,先推出大型机器人有两个主要的考虑。一是这种重型机器人可以作为头部产品,帮助机甲争霸低成本的吸引流量。二是重型机器人的技术门槛较高,可以为机甲争霸未来的小型运营机器人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撑。
 
  张驰表示,格斗机器人之所以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是因为它作为机器人产品中较为独特的流派,现在没有零部件是为了承受打击和破坏而设计的。而且格斗机器人需要防止因为爆发动作而导致的电流过载情况。格斗机器人对软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以及金属加工的要求都非常高。
  机甲争霸即将推出的第二款产品是小型的运营机器人,也是其未来的主要产品线,现在正处于产品优化和外观改进阶段,预期在半年内面市。多个运营机器人配合不同的场地以及软件将组成一个基本套件,可以容纳多个玩家进行机器人格斗。单套占地在25-30平方,售价十来万元左右。运营机器人主要面向商业综合体的B端客户销售,其营业模式可以类比线下VR游戏体验店,不过张驰表示,其平效将高于线下VR游戏体验店,预期3-4个月即可收回投入成本。
 
  张驰告诉36氪,运营机器人将使用托管式经营模式,B端客户或拥有机器人的所有权,机甲争霸则拥有机器人的运营权。单店仅需要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更换电池和处理紧急故障。通常一局比赛耗时几分钟,单局收费大概数十元。B端客户和机甲争霸会对收入进行分成。
 
  机甲争霸在推出运营级产品后,将以上述模式快速拓展互动娱乐设备市场。其市场营销思路是先抓大型商业地产连锁,比如万达和华润。然后切非商业地产,如线下游戏业态大型连锁。之后再抓线下关联商业业态,比如动漫周边点和科技体验馆等。下一步则是以产品和技术逐渐切入机甲文化市场,当在全国设立了300-500个线下体验店后,就可以组建相关赛事,以及建立自己的IP。之后则会慢慢将产品向终端消费者渗透。
 
  张驰告诉36氪,他们的目标是在大众消费者中,通过产品和技术切入,建立自有的机甲文化业态。只不过前期需要通过上述步骤,一步步打好市场培育和流量基础。
 
  事实上看中格斗机器人机会的公司不只机甲争霸一家。创业公司工匠社科技自主研发的ganker竞赛机器人已实现量产,公司也于去年9月完成Pre-A轮融资,由火山石资本和浩方集团投资。不过ganker的营销思路是直接面向C端市场的,而且其受众也更偏向于动漫迷和二次元爱好者。
 
  机甲争霸曾获得来自纽信创投和深圳创意投资集团的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现在正在寻求Pre-A轮投资,主要用于运营级机器人的产品化以及市场推广,新的技术研发、IP建设以及团队拓展。公司现有不到20人,以研发人员为主。CEO张驰,计算机博士,拥有丰富的机器人科研和产品经验,曾主导千万元级项目,有创业和上市公司工作经历。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