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得来的消息昆山的富士康工厂,一年多来人员总数从8万减到4万,而产值却增加了一倍。主因,是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机器代替了人。
在听到这则消息之前,记者近年频繁听到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厂包括万人大厂,或一夜倒闭,或把工厂迁移到中西部,甚至劳动力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还有,因为外贸订单的减少,大量工人春节加班的现象可能不再出现,如今,大量工厂已提前放假……
“机器换人”,是传统“中国制造”的转型必经之路吗?如富士康这样有代表性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厂,能否通过“机器换人”成功转型并留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为此,记者应聘进了昆山富士康工厂当了几天一线作业工,并陆续探访了苏州多家工厂。以下,是记者所见所想。
机器人没有的东西——“感觉”
昆山城北,那规模和人口堪比小城镇的富士康园区,车间一时难穷尽。
记者被分配到了一间研磨车间。所谓“研磨”,是将冲床冲压出来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外壳,进行去毛边、精磨、抛光等作业。
最初所见,大失所望。记者想来见识,可偏是被分到了最传统的人力岗位——“去毛边”,八九个人戴口罩和手套,在一条没有传送带的长桌旁坐着,从左到右传递来粗糙的笔记本电脑的底壳,每个人要用锉刀,在指定的部位磨上几刀,把冲压后残留的金属毛边去掉。照工友们的说法“是个人,就会做。”
不能说话,不能玩手机,每2个小时休息10分钟,人简直成了机器人。
记者问工厂里一位负责安全监管的老工程师难道我这个岗位,机器代替不了?对方答,理论上可以,但投入太大,没有必要。,他提到了“感觉”一些毛边,人眼一看便知,一刮就没,可对机器来说,却需要很高的准确度、精度和智能程度。他说如今厂里的机器人绝大多数不能发现机械异常,如果模具摆放不妥或者顶针没有复位,机器人照干不误,一干下去,可能就是几万、甚至上百万的损失。
“感觉”一词,在记者多方询问中数次听到,这也是机器人技术暂时没法完全取代人工的重要因素。比如有老师傅提到了某品牌手机铝合金外壳极其柔弱,免不了产品有刮痕,可一些刮痕很浅很细、形状各异,相比机器检测,人眼更容易发现。
富士康自动化总经理戴家鹏曾对媒体解释过“机器换人”的难度,同样提到了“感觉”人有各种感觉,还有很好的弹性,可以很快切换去做另一项工作,机器人没有这种灵活性。
应该“知足”的部分自动化?
也许是因为记者老在问机器人的问题,也许是记者这位新人去毛边效率太低,两小时后,记者被调去做“水磨”了——不再是纯人工,而是使用机械臂。
“水磨”,或被称为“抛光”。面对操作台,将之前去掉毛边的笔记本电脑的底壳放在模具台上,打开水龙头对着浇,然后按下开始键,机械臂就能自动开始打磨,将一个个黑乎乎、带着菱形冲压印子的镁合金外壳,磨成金属亮白色,磨一个要45秒。
可并不全自动化。记者要做的,是上下取放外壳,并在每次磨完两个外壳后,在机械臂上换两块打磨砂片,还要趁空隙用压缩空气枪吹干磨好外壳上的水,并整齐装箱。记者一算,1小时能磨大约40片,4小时后,腰腿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