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是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近年来,由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张彤禾的一本《打工女孩》曾让世人对东莞的印象停留在一个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打工之乡”。如今,随着东莞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和“智造”计划,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正在让这个传统的“打工之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升两降”提升企业微观效应 “机器换人”拉动技术改造投资
“机器换人”最初由一些外资企业带动,为了降低劳动力支出、解决劳动力流动性大、换手率较高的问题,不少外资企业都在生产流程中引入了机器人作业。
根据东莞副市长贺宇的介绍,“机器换人”达到了企业预期的效果,实现了“三升两降”,即利润空间、产品良品率、劳动生产率得到整体提升,成本和企业生产不稳定性下降。
就成本降低而言,劲胜精密组件股份公司总裁办主任曹杰给出了一组实际的数据,“公司买一个机器人要花费13万元,算上工资支出和因调休而需要的附加人力成本,用一个工人每年最少要18万元,就算一个机器人只能代替一个工人,我们还会选择‘机器换人’。”
广东省研究院研制的会下象棋的机器人
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劲胜投入了将近3亿元来推进“机器换人”,致力于打造全自动生产线。
“机器换人”使得曾经劳动力集聚的”打工之乡“东莞旧貌换新颜。随着劳动力的供给减少,劳动力工资的逐年上升,”机器换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在全市企业施行。东莞也成了全省当之无愧的智能制造领路人。从“机器换人”实施以来,最直观的变化是企业微观效应的显著提升,宏观效应则是大幅度提升了东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
去年一年,东莞有881个机器换人的项目,拉动了东莞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1.亿元,增长了85.6%,这在全省位列前茅。目前,东莞市的市场达到约10000台,预计未来一两年内仅多轴机器人的需求量就将增加1000-2000台。
优化劳动力结构 技能提升计划让工人无后顾之忧
作为传统的“打工之乡”,外来劳动力推动了东莞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莞的融合创新。因而,许多人对于“机器换人”心存疑虑,这是否意味着大量务工人员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劲胜精密组件股份公司车间的机器人
2015年,根据初步统计,东莞“机器换人”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减少用工约46600人。这46600人又将何去何从?就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东莞的常住人口、用工总量都保持稳增长。在人力资源局备案的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以上的用工总量在360万左右。
他介绍,机器换人所替换下来的工人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一系列的技能提升计划,帮助工人提升技能,使他们熟练地掌握机器;二是要转移一部分到周边其他面临用工荒、用工缺的地区。目前存在竞争劣势的传统产业对于就业有促进作用,那些提升不了技能的工人还可以被转移到周边其他地市的传统型的企业中工作。
机器换人计划的落实优化了劳动力市场结构,原来机器人替代的很多的工种是又苦、又累、又脏,甚至是危险的,这一类工人有机器替代。被替换下来的工人在接受了技能培训后,有机会从事编程、管理维护、整体研发设计等方面的工作。随着机器换人计划的推进,东莞对于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也在加大,实际上有助于优化企业和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
配套研发同步跟上 打通科技和产业对接渠道
智能制造大潮之下,吸引研发人才、推动科研创新,打通科技和产业的对接渠道成了大势所趋。
到去年为止东莞一共建立了27个信息研发机构,这在广东省排在第三位。这些信息研发机构瞄准国内一流大学发展领先学科,对接东莞优先发展产业搭建起来,能够为大量没有能力建研发机构和信息沟通平台的东莞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编码器是机器人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零部件。盈动高科自动化公司生产的绝对值编码器,其技术和制造工艺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落地东莞后,盈动高科生产的编码器已经被中能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等周边一些企业采购,应用到自己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中。公司执行董事罗日辉打趣说,“周围这个院子有许多客户,翻个跟头就能接到订单。”
随着机器换人计划的不断推进,东莞制造业正出现对低端产能的挤出效应,向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经济“含金量”逐步提升。“打工之乡”的历史褪去,这块宝地将在转型升级中迎来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