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入服务业刚刚开始
他解释说,当下,机器人在我国运用最广泛的还是在加工流水生产线的工人替代上。但即使如此,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并非在工业,而是在占据40%就业的服务业。
“服务业的一部分工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但因为涉及到情感、互动,它们远比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来的复杂。也许美国、日本已经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一些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但就我们国家来说,差距尚远。”
,服务业企业引进机器人还要从经济学角度算一笔账。
“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企业还要考虑一个‘是人便宜还是机器便宜’的问题。”左学金说,机器也是有成本的,除了替代人工的设备之外,还涉及更多生产设备的改进或更新,甚至涉及整个生产流程的改造,一次性投入比较高。
“就目前来讲,服务也所需要的这些复杂的可谓造价不菲,买来替代人力成本恐怕并不明智。”
注重失业职工技能培训
正如左学金所说,目前国内制造业、生产线是最容易被机器人替代的行业。
就在前不久,作为国内电子产品代工中心昆山市的富士康苹果代工厂,刚完成了新一轮机器人换人行动,一次性换下员工6万人。
“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预料之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肯定要转型,这和生产成本挂钩,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
虽说机器换人令大量外来年轻蓝领员工失去了饭碗,但作为企业行为却又无可厚非。而“机器换人”所引出的问题,与其说是用工荒、职工饭碗不保,不如说是劳动力升级荒———没有长期稳定收益、信用缺失、户籍固化,使劳动力缺乏长远规划、流转快速、没有职业培训……
对于失去工作的职工,左学金认为,“当前政府和企业需要做的,是减少他们从一个工种转向另一个工种的阻力。譬如,社会保障、养老医疗体制的衔接,还有技能转换和职业培训等等。”
“机遇多过威胁”
在左学金看来,“机器换人”于普通工人来说,其实是机遇多过威胁。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更迭和升级。一些产业被淘汰,一些领域被打开。面对这样的挑战,人类从未停下过对新技术追求的步伐。
在变化如此迅速的信息时代,职工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和创造能力。职业培训也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形成覆盖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使劳动力及时有效满足快速变化的产业升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