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应该清楚的是,当今这个时代下,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是多数的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一些传统人工作业来讲,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能完全取代人工劳动力呢?
据最新的《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已超过80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近30%,国内机器人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连续六年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市场;在和特种机器人方面,需求潜力与场景应用也在加速释放。
取得如此成果的原因,离不开政府、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劳动力因素。正是因为人口红利的退散,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减少,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让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
而如今,劳动力因素所带来的推动作用还在进一步加大。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简称《报告》),向我们展示了农民工劳动力发展的真实状况与趋势。其中展现出的几大特点,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机器人提速发展的可能性。
一个特点,是农民工增量正在减少且总量增速明显回落。《报告》显示,2018年的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虽然比去年增加了184万,但在增量上比上一年减少了近300万人,总量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自2015年以来的首度回落,也是近10年来最大跌破。
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已经告别了无限增长的时代,开始出现明显而急剧的下降回落。长此发展下去,农民工增量必将逐渐迎来负增长时代,从而造成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减少,未来这将进一步促进作为替代的机器人数量的增长。
一个特点,是中、高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逐年提高。《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比上年提高0.5岁。不管是从年龄结构来看,还是从农民工就业地、外出农民工年龄等来看,平均年龄比重都在从40岁阶段向50岁以上转移。
这表明,眼下我国农民工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愈发凸显,旧有劳动力逐渐老去,新生劳动力补充缓慢。倘若未来新老交替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劳动力青黄不接所产生的巨大断层,将大大增加机器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机器大规模换人会成为必然结果。
一个特点,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正在持续提高。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5.5%,初中文化程度占55.8%,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整体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
在此趋势下,劳动力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的上升,将带动劳动力工资、岗位选择等的一系列变化。目前,超过一半的劳动力都选择了第三服务行业等更加舒适、轻松的工作,岗位工资也在不断攀升,这意味着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劳动力岗位的转移,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机器人所获得应用场景和就业空间将迎来进一步扩大。
从以上三大农民工劳动力因素变化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机器人无疑都是最佳获利者,未来推动“机器换人”发展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前景可期。不过当前,在现实基础如此给力的情况下,我国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却陷入了困境之中,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据大陆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2017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成长从21.7到68.1%,都是一路高歌猛进的,但在2018年,这一逐年递增、高速成长的趋势却被打断。从去年9月份开始,每月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增速突然转负,且下行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年第一季度,产量增速已经来到了-11.7%。
从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和厂商的业绩来看,去年多家本土企业也呈现出营收下降的局面。比如埃斯顿营收成长从前年的约60%下降到了35%,拓斯达从前年的近80%回落到50%左右,而华中数控更是从2017年的20%多直接变为了去年的-16%,产量跌落令人咋舌。
造成该局面的原因,多位业界人士分析认为是受到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受此影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没有跟随产能一同增长,不少企业出现的资金紧张、订单萎缩等现象,使得对机器人的应用转为了保守观望态度。
不过,经济下行注定只是一时的,劳动力因素所带来的变化趋势却是长期的。,在面对当前短暂的困顿和不利局面,我国企业还是应该保持高度热情,继续寻求产品和技术的突破,持续增强和扩大产能,等待需求端向好的时机。
毕竟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市场总是为更有实力的企业敞开。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随着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才能面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