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物联网:百利而无一弊?
车载目前还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凭借其先进性和智能型,未来或将普及成为“标配”。在2015年初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会(CES)上车载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亮点,或许是政策的不同,国外在车载领域发展要比国内领先不少。
本质上车载是一个巨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每一辆汽车都可以被视为一个超级传感器节点。通常一辆汽车装备有内部和外部温度计、亮度传感器、一个或多个摄像头、麦克风、超声波雷达,以及许多其他装备。,未来的汽车将配备一个车载计算机、GPS定位仪和无线收发装置。这使得汽车之间,以及汽车和路边基站之间能够无线通信。这种前所未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展了计算机系统对整个世界的感知与控制能力,并可以让信息在本地产生和共享,不必涉及庞大的基础设施。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就可以看出车载可以让汽车智能化,有一定的判断力,从而弥补人力操控的一些缺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效率。有了这个“智能大脑”或许汽车的超速、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或者闯红灯等行为会大大降低,而且将所有汽车并入一个共同的网络对于保证道路畅通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避免交通拥堵。
如此看来车载的百利而无一害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以上笔者介绍的只是车载的部分作用,除了这些车载还可有商业应用、信息娱乐应用等功能。简单来说,不少朋友在开车时会收听广播或者音乐,而有了车载你能收听的将远不止这些,你可以登上社交网络,查看汽车周围的信息,甚至看看最近的商场都有什么商品在打折等等。届时手机将会被“集成”到汽车内部,甚至更加智能,更加具有针对性。
对于很多车主而言,信娱乐应用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享受形式。在笔者看来它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开车是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对于很多新手而言,分心二用简直就是在奔向交通事故的怀抱,本来刹车油门在紧张的时候就分不清楚,这时候如果心里还想着刚刚的朋友圈或者促销信息,结果如何就显而易见了。
车载在“合适的”车主手里妥善利用可以带来良好的体验,不仅让出行更加效率安全还能更加丰富有趣,在“不合适的”车主手里,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安全和便捷是一道让人纠结的选择题。先以手机为例,这款如今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设备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手机离开身边几分钟有些用户就会坐立不安,感到焦虑。,即使现在交通法规中明确禁止开车打电话等行为,我们也会看到不少车主仍旧“锲而不舍”,而有些乘客似乎对此也“欣然接受”了。不久前结束的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不就是由此而来吗?
当车载普及后,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的东西将更多,必然会有很多车主无法做到专心驾驶,道路行车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援引人民网《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我国2014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历史新高,为15447万辆,比2013年末增长了12.4%。其中,民用轿车数量增长了16.6%,达8307万辆;私人轿车增长了18.4%,达7590万辆。
伴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这份统计公报还指出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为2.22人,比2013年底万车死亡人数2.3人下降了5%,但通过2014年汽车保有量数据可得出2014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4292.34人,比2013年的死亡31604.3人增加了2688.04人,增长率为8.5%;相比2012年的死亡30222.5人,增加了4069.84人,增长率为13.46%;相比2011年的死亡29618人,增加了4676.34人,增长率为15.78%。
在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悲伤地家庭,这是给驾驶员敲响的警钟。在笔者看来,尽管交通事故频发仍旧有不少车主抱着侥幸心理,按照自己的习惯飞驰在道路上,车流间。如今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也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这或许是一个好消息,通过灵敏的传感器,汽车自身的“判断”或许要比驾驶员更加理智,冷静。如果真的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冷冰冰的机器,安全感又能有多少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它的阴暗面我们也无法忽视。如果汽车驾驶员的素质跟不上去,车载的出现究竟是福是祸还很难料定。从发展道路来看,车载的推动不仅需要汽车制造商、本地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的基础设施构建。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前,笔者认为安全应用必须要排在首位,初期车载的核心功能应以安全为主来进行构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驾驶员和乘客感受汽车电子化带来的不凡体验,让消费者成为最终受益人。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