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联网世界离不开开源生态环境
根据VisionMobile估计,现在从事相关开发的开发者有320万,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专注于的开发。即便如此,到2015年,这一核心开发人群的数量将至少会翻一番。而到2020年,这一数字更是将会达到450万。
核心研发人员数量预测
并且,目前看来,的相关研究开发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绝对中心,基本上各大洲的研发力量都旗鼓相当。对于研发人员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各大洲研发人员对比
从硅谷到河内再到吉隆坡,从小城镇到大城市,研发人员无处不在,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主导的开发商没有在特定区域形成人口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开发者们不需要特意前往一个特定的地区,因为确实没有。
坏消息是,这样一个离散的开发者群体,大部分都分散在不足50人的初创公司。根据网络调查显示,50%的开发者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线社区。这让人们有理由相信,的发展离不开开源。
而就像互联网开发者为了逃避对生产力的人为限制而转向开源和一样,的发展也必然经历这一过程。
那些试图在世界里竞争的大公司们很清楚这一点。在那些有关技术标准的竞争之中,开源替代方案的采用率正在不断上升。这其中就包括那些AllSeen联盟公司。
博世,AllSeen联盟著名成员,在其向着眼于解决信息模型标准化制定的Vorto项目的提案中,解释了开源的重要性
消费者希望使用大量的设备,他们并不希望被限制于某一特定厂商的设备;
设备制造商希望提升自己设备可以融合的生态系统数量;
平台厂商希望自己的生态系统能够轻松的吸引尽可能多的设备;
应用开发者希望自己开发的应用能够尽可能简单的兼容一系列的设备,而无需为某一家厂商单独开发。
博世提案
上述这些理由都指向了开源。,就像ARM的Bill Curtis指出的那样,“大多数互联网标准对于中有限的设备来说太过复杂,这些设备只能采用私有协议,从而形成了数据孤岛。”随着这些标准的扩散,设备厂商在私有的传感器和私有的网络中越陷越深。
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现在还远远没到宣布谁在世界中胜出的时候,毕竟是一个很新的事物,有关的标准之争还非常大。
讽刺的是,目前大多数有关标准的争议都发生在各个开源组织之间。比如之前英特尔拒绝加入AllSeen联盟,以及博通退出了开放互联联盟。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出于各财团之间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争论。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任何这些公司排队加入这个或那个基金会或者组织,都不会对某一标准的确立产生决定性影响。标准,只能靠开发者确定。
而吸引开发者的,是高效的开发工具和平台。如果这家基金会并没有贡献一行代码能够吸引开发者的代码,那么成为基金会捐赠列表上的一员并没有太大意义。
任何公司要想在领域制胜,不能去依靠会议室,而只能依靠命令行。只有那些获得市场上最优秀的代码、产生大量相关文档的社区以及最良好开发氛围的财团才能成为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