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如何攻克发展短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已经攀升至14.8万套,同比增长4.6%。行业专家预测,到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00亿美元,如果加上系统集成服务,这一数字将超过300亿美元。显然,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在持续拓展,标志着行业已经步入了提档加速的关键期。
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2019年的前两个月,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出现了负增长的态势,这延续了2018年下半年的增长放缓趋势。尽管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吸引了大量国外机器人企业投资布局,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导致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企业经营压力剧增。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直击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短板。对于技术短板,央行鼓励金融机构推动融资、租赁、质押业务创新发展,加大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金融支持。而对于应用短板,多地也根据本地优势产业制定了明确的应用示范路径图。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充满机遇。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在资本密集型企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劳动密集型的3C、家电等行业尚未形成产业规模。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融合,更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这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迈向中高端的实现路径。
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注于技术本身,而不是盲目跟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代表产业发展趋势的领域,如协作机器人等。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升级中占得先机。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