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温仪供不应求,AI技术助力智慧抗疫
红外测温走热市场
“疫情刚开始没几天,我们的库存就出光了。”上海巨哥电子科技创始人沈憧告诉第一财经。
巨哥电子是一家致力于红外热成像仪研发和生产的企业,1月25日下午,上海市商委会同各交通枢纽有关部门,紧急征调巨哥电子人体测温热像仪几乎全部库存和在产产能,用于各人口涌入点的人体测温与疫情防控。
事实上在自然界,任何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辐射,而红外测温仪可以被动地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从而转变为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基于这一原理,红外体温检测仪可以避免人员直接接触,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提高公共场所高温人群检测速度和人员通行效率。“虹桥枢纽上百万人口体温筛查,如此高密度的人体测温,没有热像仪是无法想象的。”沈憧表示。
目前巨哥电子的产品已经在上海各火车站、地铁、政府机关和商圈都进行了紧急部署,公司也在加班加点保证供应。沈憧称,现在每天要迎接二三十位客户,接三五十个电话,回复数百条信息。
面对复工潮的到来,市场需求也在急剧上升,除了加快生产进程,沈憧认为推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AI技术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的合作也是当务之急,只有合作才能更快地将终端产品铺设出去,以应对疫情所需。
“红外体温检测仪所呈现的图像和可见光下呈现的图像不同,尤其在人流拥挤且移动速度较快的区域,一不留神就可能有疑似人员流失,AI技术和红外热成像仪做匹配,可以进一步锁定目标,也可以进行后续的统计和分析。”沈憧表示。
AI技术加持
为应对疫情期间的非接触测温需求,除了红外厂商,包括AI公司、安防公司、互联网企业也在推出自己的智能测温产品和防疫解决方案。
商汤科技推出了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主要包含区域通行模块和出入口通行模块。前者主要由星云系列智能边缘节点、热成像摄像机、黑体和智能管理系统组成,可在机尝车站、地铁、学校、办公楼宇、小区等场景下实现非接触式筛查,以及高温、未戴口罩异常事件告警和人员识别。
商汤科技副总裁、智慧城市综合业务事业群CTO闫俊杰博士告诉第一财经,系统在运作的时候,由热成像摄像机对行人温度进行测量。但热成像摄像机在长期工作后会渐渐出现较大的误差,无法达到界别37.3℃的防控初步筛选疑似患者的标准。
而且热成像摄像机传感器分辨率较低,距离较远时拍摄到的可用像素很少,行人佩戴口罩、眼镜和帽子,以及有刘海遮挡额头时,都会对测温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而借助AI算法和黑体对温度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准后,仅对行人额温进行测量,保证测量精度误差在±0.3℃以内。
据闫俊杰透露,目前这一解决方案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部署应用。在北京地铁首都机场线3号航站楼站,旅客在安检机前不需要额外停留,体温会自动显示在旁边的显示屏上。如果检测到体温超过37.3℃,显示屏还会产生声光和弹窗提示。
随后工作人员可使用医用体温计做二次测量,并在智能管理系统中记录确认。除此之外该系统也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一食堂内完成部署,用以提升学校教职人员及部分留校同学在疫情期间的就餐与通行效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通行模块只能识别用户是否佩戴口罩,但在戴口罩情况下实现人员身份识别仍具有一定的挑战。
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商汤科技也在推进出入口模块,该模块包括测温一体机、高精度测温闸机和人证核验测温一体机,主要应用于楼宇、学校、酒店、园区出入口等场景。据悉在该模块下,无需摘下口罩即可准确识别员工身份,记录出勤,在人员戴口罩的情况下,露出50%鼻梁时通过率可达85%。
针对戴口罩难以进行精准问题,以银河水滴为代表的公司正在尝试用步态识别技术来进行功能互补。银河水滴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由于口罩遮挡等原因无法快速确定高温人员身份,通过步态识别技术可以在确定体温异常后,迅速对该人进行画像掌握患者的行动轨迹。
“虽然戴口罩可能导致看不清楚人脸,但只要患者的步态信息是清晰的,那么就可以将其步态信息进行注册,产生步态底库,再调取视频中人物步态信息进行比对,检索出与患者相似的目标人物,进一步确定患者信息和行动轨迹。”上述人士称。
对于AI公司而言,疫情防控战不仅酝酿着新的机遇,也是对公司研发能力、技术稳定性和产品落地能力的一次实战考验。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