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入中国制造
今年工作报告中,大力推动“互联网+”战略的落地实施,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提出了“互联网+制造”的全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通俗来说,两者都在制造业中广泛运用互联网新兴技术,以此改变传统的制造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并挖掘更多价值。
谈及热门的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两大理念,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那就是以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为主导。尽管《中国制造2025》已经确立为中国工业未来转型的纲领性文件,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大部分还停留在德国工业2.0的阶段,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未达到这一水平。与工业4.0的标准相比,仍存在显著的差距。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基础工业的薄弱,特别是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以及产业技术等方面。这些基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稳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尽管中国可以站在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基础上发展,但基础打牢的过程必不可少。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提升制造业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成为了一种更为现实的路径。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虽由美国通用电气提出,但在工业控制领域,许多自动化企业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解决方案。简单来说,工业互联网是通过设备联网来监测并分析数据,指导生产并优化设备运行。
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实施,关键节点包括设备、传感技术、控制系统、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云平台计算资源等。中国的企业在这些领域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因此开发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
在产业链中,涉及的企业众多,包括设备商、物联网厂商、工控自动化企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等。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共同研发解决方案。目前,尽管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尚未有绝对领先的企业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完全成熟的解决方案仍在摸索中。
工业互联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多方合作,形成紧密的产业链联盟;二是每个工业领域的具体应用都需要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主导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组织能力和资本实力,将各方聚集起来共同研发。深入了解工业各领域特性并结合IT研发能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出符合需求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
以谷歌和通用电气为例,这两家公司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交叉点上走在了前列。他们通过跨足制造业和网络型转型,展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趋势。在飞机制造业中,互联网的发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虽然在一些领域尝试数字化协同制造并取得成果,如新的飞机制造周期缩短至15个月左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们需要不仅有商业互联网的发展,更需要工业互联网的大力推进和创新实践。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工业的脉络与互联网的血液交融,二者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接触。在我国,工业的起步虽然较晚,但工业的广阔天地与互联网的无限潜能结合,正催生出巨大的变革动力。
长久以来,我们的工业虽大却不强,技术的底蕴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目前主要集中在生产流程的两端,如研发、采购、营销和服务等环节。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转变,正是推动全寿命周期生产变革的关键。
中国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范围之广,甚至超越了美国和德国。我们不仅要关注到研发和服务环节,更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如今,我们强调的不仅是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更重视的是智能化特征的凸显。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向工业领域的深度渗透,以引发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体变革。
在这个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的角色如同工业的血液,流动在每一个环节,驱动着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我们需要获取三大类型的数据:首先是战略性的数据,这些数据用于风险评估、预测、计划和决策支持;其次是运营数据,反映生产系统和流程的实际运作;最后是事件驱动的实时数据,包括传感器数据、互联网行为数据以及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我们需要依赖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复杂分析等手段。这些手段是我们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进行数据分析的必备工具。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将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