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拣垃圾 芬兰技术助力中国 破解垃圾围城
ZenRobotics,这所芬兰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成功塑造了现实版的“机器人瓦力”,将人力从分拣垃圾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在去年的12月,芬兰的ZenRobotics与江苏的绿和环境科技公司(简称“绿和”)签订了独家合作伙伴协议,携手推进中国首个建筑混合(装修)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这一项目的启动,标志着ZenRobotics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绿和总经理薛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装修垃圾处理需求迫切,而芬兰ZenRobotics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绿和一直致力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行业发展。而此次合作,正是为了破解困扰城市的“垃圾围城”问题。
ZenRobotics的分拣系统在全球独一无二,其有效分拣率高达98%。该系统包括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软件系统和高速高精度的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可以自主识别并分拣各种类别的材料。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成功的应用案例。
绿和副总经理杨英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开展全国首个装修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而ZenRobotics的技术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装修垃圾因其复杂的成分、低利用价值和高处置成本,成为业内的难题。机器人的引入,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ZenRobotics的机器人系统具有独特的学习能力,它可以通过“例子”来学习识别物体的表面结构、形状和材料构成。客户只需提供200个样本,就可以“教”机器人识别新的材料。这种灵活性使得机器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废物流。与传统的固定功能的分拣设备相比,ZenRobotics的系统更具优势,可以根据材料的不同进行调整。
目前,ZenRobotics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分拣建筑和工业材料,包括金属、木头、石膏、石头、混凝土、硬塑料、纸板等。而且,它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软件更新进行灵活调整。据资料显示,一个机械手的分拣速度高达3000次/小时,有效分拣率可达98%,并且工作时间长达24小时/天。
绿和已经购买了两套ZenRobotics的人工智能分拣系统及设备,应用于江苏常州的项目。杨英健表示:“我们引进的这两套设备相当于替代了48个人工的工作量,从长期来看成本更低,而且准确率高,管理成本低,规模化产出效率高。”
此次合作不仅是为了推进中国的装修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更是为了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未来发展。双方已经签订了代理合作协议和技术研发协议,共同致力于破解“垃圾围城”的问题。在未来,绿和将在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内建设年处理装修垃圾30万吨的产业化示范项目,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杨英健详细介绍了他们引进的ZenRobotics设备,这些尖端设备即将被投入到生产线上。为了应对中国特有的装修垃圾问题,ZenRobotics将基于与绿和的技术研发合作,对软件和设备进行升级。投入使用的ZenRobotics人工智能分拣系统和相关设备成本约占整个生产线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建筑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装修装饰过程。与欧美等国家不同,中国的垃圾往往混合在一起,未进行初步分类,因此其成分更为复杂,分拣难度也更大。对此,绿和与Zenrobotics公司将结合各自的技术优势,共同研发一条专门针对中国装修垃圾的自动化处理生产线。
杨英健强调,他们的项目作为国家“绿建区”绿色建筑产业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技术的要求极高。项目完成后,将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并在技术层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度)》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惊人,约为15.5亿至24亿吨。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却不足5%,与发达国家的95%利用率相比,差距悬殊。
全国政协委员、清大筑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许进在两会上表示:“这90%的差距正是我们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上的巨大潜力。如果能将我国95%的建筑垃圾转化为有价值的建材,这将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杨英健透露,绿和的装修垃圾无害化处理产业化示范项目已经申报为江苏-芬兰省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成为推动中芬企业交流合作的典范。虽然关于工业化处理装修垃圾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争议,且市场化运作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但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该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绿和公司看好机器人垃圾分拣在中国市场的潜力,因此签署了ZenRobotics回收分类设备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