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全国布局 为何这四城占先机
截至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数据,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一万五千家的人工智能企业,其中我国占据了三千三百多家,位列全球第二。随着这项技术的崛起,它已经成为新兴赛道上的重要驱动力。各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力图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
今年,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布局再度升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崭露头角。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机遇,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地区可以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北京和上海已经成功获得了首批试验区的称号,而最近公布的消息显示,天津、杭州、合肥和深圳四座城市也成功入选。
那么,为何是这四座城市呢?背后有哪些考量因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明确指出,除了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还要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布局。这四座城市都符合这一要求。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杭州和合肥则位于长三角地区,而深圳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广州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较大的产业规模,但在头部企业方面相对欠缺。在设立试验区的过程中,已布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城市得到了优先支持。广州并未有企业入围这一平台,这可能是其未能成功入选的原因之一。
我们也看到了江苏的遗憾。尽管苏州和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定的成果,但在整体发展水平和一些关键指标上,它们仍然落后于一些中西部城市。而杭州和合肥的成功则凸显了它们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杭州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安全环境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合肥则手握两大王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大讯飞。这使得合肥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开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四座城市的成功入选都是基于它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表现和潜力。随着这些试验区的建立,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涌现出来,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关于科大讯飞,虽然其在国民认知度上稍逊于其他巨头,但实际上它与阿里云、腾讯、百度等齐名,同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领军者之一。
科大讯飞这样的龙头级人工智能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揭示,在庞大的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中,其创新生态系统呈现出“极核”状,而科大讯飞与腾讯、百度等共同成为关键的主导者。它们不仅是智能经济的主要技术赋能者,还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供应方和关键投资者。
合肥这座依托科大讯飞打造的中国声谷,聚焦智能语音产业,已成为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的共建重点项目。在科技部的回函中,也强调了合肥在智能语音等领域的优势。合肥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大讯飞创新平台,即便在全国人工智能从业人数仅占0.9%的情况下,也能率先成为试验区,这足以显示出其独特的实力和潜力。
根据《指引》的建设目标,到2023年,我国将布局建设大约20个试验区。哪些城市将有望入选呢?《指引》指出要“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当前公布的六城中,合肥作为具有“东部梦”的中部城市,而其余城市大多位于东部。接下来,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城市将迎来更多布局机会。
《指引》强调服务于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四项国家级战略。在目前对六个试验区的定位中,尚未明确某一城市对长江经济带的带动和协同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武汉、重庆等核心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这些城市有可能是潜在的竞争者。
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来看,武汉、重庆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较好。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有显著的发展势头。一些中部省会城市如长沙、南昌尚未进入人工智能发展的前15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大多聚集在北京和深圳。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许多城市正在积极引进头部企业的区域性或功能性分部。例如,小米在武汉设立总部,商汤科技在成都打造未来创新中心。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其规模将持续扩大。有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至1600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面对这一产业红利,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加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