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个机器人竟走了18年

服务机器人 2025-02-19 10:24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科技之光: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崛起之路

以精细至2毫米的微创,深入大脑这一生命的神秘禁区,定位精度高达1毫米。借助这款先进的手术机器人,医生能够迅速完成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十二大类手术,全程仅需半小时,术后观察三天即可出院。近日,在北京中关村,随着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的镜头,人们见识到了这款革命性的产品——Remebot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Remebot不仅代表着神经外科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承载了无数科研人员长达十八年的心血与汗水。其背后的故事令人深思,引发了对科技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创新和民间投资发展的深度思考。

回溯历史,这款机器人的研发之路可谓坎坷重重。早在十九年前,当Remebot的创始人刘达博士的导师王田苗教授留学归来时,便开始了医疗外科机器人的技术研究。从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的成功开展,到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技术的攻克,这支团队在实验室样机的阶段已经取得了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

技术的辉煌并不等同于市场的繁荣。从实验室的样机到市场化的产品,中间的距离比想象中的要遥远得多。刘达博士坦言:“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难题。”虽然技术得到了高度认可,但由于涉及职务发明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企业的实体来面向市场和获取融资。当时的国家政策尚不明朗,体制机制的障碍使得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无法有效衔接。

正当团队陷入困境之际,民间资本的出现带来了转折的契机。刘达坚信神经外科机器人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他成立公司,继续投入研发。随着法国类似产品Rosa的成功上市,民间资本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经过多次努力,团队终于得到天使投资公司的支持,注入了上千万元的资金。此后,团队快速完成了Remebot产品的定型并开展临床试验,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密集出台,真正为Remebot等科技成果的转化铺平了道路。制度改革的春风让刘达团队得以释放创新活力,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如今,Remebot已经进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即“绿色通道”计划,大大加速了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审批流程。

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科技创新的辉煌成果,更为科技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创新和民间投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典型范例。它激励着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创业者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自2015年起,我国科技转化之路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

2015年8月,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通过,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困扰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方面的政策迷雾。紧接着,2016年2月,国务院细化了这一法律的实施细则,让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更加清晰。而就在本月初,国务院又推出了行动方案,从部署具体任务的角度助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和资本化。

这一系列的政策举措,仿佛打开了“闸门”,使得原本受阻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得以畅通无阻,从而激发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这一变革让许多原本隐蔽的创新力量得以显现,其中Remebot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乘着这股东风,Remebot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愈发稳健。“知识产权等核心问题一旦解决,民间资本就能以市场的眼光来评价产品和团队。”Remebot的合作伙伴、公司首席运营官聂智如是说。如今,许多投资机构纷纷向公司注入资金,助力其快速发展。

据了解,该公司已与多家国内顶尖的神经外科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和合作。预计在下半年,Remebot将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正式与患者见面。公司的目标是在三年内让Remebot在全国500家医院得到应用,并进军国际市场,为更多的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带去福音。

如果从1999年实现了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算起,到今年正式走向市场,Remebot走过了长达18年的历程。而这段历程不仅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也为反思科技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创新和民间投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现代金融制度的创新,就难以催生现代高科技为代表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的爆发。”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第五组组长严之尧表示,对于初创期的新产品和技术,国家如果能及时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更多的科技成果就能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新的先进生产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