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 加速融入中国制造
今年工作报告中,大力提倡发展“互联网+”战略,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提出了“互联网+制造”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与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简单来说,都是在制造业中深度融合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信息技术,以此改变制造模式,提升效率,并挖掘更多价值。
谈及当前的工业发展潮流,我们不能不提及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两大主流理念。面对这两者,中国选择了偏向于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路径。尽管《中国制造2025》已被视为未来十年工业转型的纲领性文件,但它并非简单地模仿工业4.0,而是立足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状况。
中国制造业虽大却不强,其根本原因在于“四基”能力薄弱,即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以及产业技术基础。这些基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稳固。德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工业发展才达到今天的水平,中国虽然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依然需要打牢基础,长期努力。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地提升中国工业的制造过程,显得更为切实可行。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虽然起源于美国通用电气,但各大自动化企业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解决方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备联网,收集并分析设备数据、生产数据、物流数据,以指导生产,优化运行,降低能耗,助力决策。
要让工业互联网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解决几个核心问题:设备、传感、控制系统、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云平台计算资源。中国的企业在这些问题上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完全有能力开发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中,涉及的企业众多,包括设备厂商、物联网厂商、工控自动化企业、大数据和云计算企业等。需要一个核心企业来牵头,联合上下游共同研发解决方案。这个核心角色可能是设备商、工控企业,或是IT企业。例如通用电气和和利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目前尚未有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取得绝对领先地位。GE的财报中并未单独列出工业互联网的营收,这主要是因为完全成熟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还在摸索阶段。其难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二是每个工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都需要与该领域的生产特性紧密结合,这对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表示,互联网在飞机制造业中的应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跨足制造业,宣告了订“智”工业时代的来临。在这种趋势下,不仅需要商业互联网如淘宝这样的平台,更需要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工业互联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紧跟潮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体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深度解读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之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正迎来工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为我们揭示了诸多关键信息。
我国工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在技术禀赋方面仍有不足。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目前主要集中在生产流程两端的改造上,如研发、采购、营销和服务等环节。这种转变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演变,标志着我国正向着生产全生命周期变革迈进。
余晓晖强调,我国与德国、美国一样,未来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变革。中国的工业和互联网融合涉及的面更广泛,不仅要考虑营销服务、工业管理,还要从全产业链上进行深度变革。与过去仅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出“两化融合”不同,现在强调的是智能化特征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我们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需要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从而引发工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体变革。
与此GE工业互联网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涛为我们解读了工业互联网背后的数据需求。这是一个软件定义机器的时代,数据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需要获取三类数据:战略类型的数据、运营数据和基于事件驱动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风险评估、预测、计划、决策支持以及实时数据分析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机器学习、复杂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这是工业互联网时代进行数据分析的必要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工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无限可能,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