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涌现折射中国社会发展新变化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内的一场独特景象。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以其生动的讲解和富有创意的策划,将博物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
在崔又心的引领下,游客们被吸引到“麻辣烫”销售摊位前。她手中的不仅仅是食材,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年糕、娃娃菜到天水炸洋芋丸子,这些菜品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崔又心介绍道:“麻辣烫是我们文创‘甘肃(不)土特产超级市场’系列的一部分,还有陇西黄芪、甘肃软儿梨玩偶等,都是我们‘绒化博物馆’IP的产品。”她的话语间充满了对工作的热爱和骄傲。
崔又心的职业是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正是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之一。她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策划和营销,更是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不断发布新职业目录,如今中国的职业数已超过1600个,其中包括金融科技师、工业机器人操作员等新兴产业相关的职业。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包括崔又心在内,已经在文创行业耕耘了近十年。他们开发的铜奔马文创玩偶成为网红产品,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700万元。随着文创市场的繁荣,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如今,文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已超过百万人。
在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就像张帆,这位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新职业浪潮中的一份子。10年前,他还是北京一家车企的普通工程师,而现在,他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兴职业,也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结合,正为我们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创意空间。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市场潜力的驱动下,他果断调整团队方向,积极学习自动驾驶与物联网技术,迅速适应新岗位。随之而来的,是他的月薪显著跃升,涨幅高达三成。这一转变展示了他对新领域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反应能力。
得知自己的职业领域被正式认定为新职业后,张帆对未来的憧憬愈发强烈。“这一事实证实了我当初选择的职业方向是正确的。”他深信,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个人的职业前景将更加广阔,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分析人士指出,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职业的涌现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与职业选择的调整,同时也揭示了经济业态和社会分工的新变化。这些新职业的出现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乡村民宿产业在游客对田园生活的热衷中蓬勃发展。在西安市长安区,乡村民宿的注册备案数量已增至81家,从业人员也近千人。位于抱龙村的“云裳花栖”民宿以其独特的木色建筑和丰富的休闲设施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的民宿管家王阳光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热情服务,让游客们在此享受到“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民宿管家这一职业在2022年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新兴职业。今年更是新增了休闲露营地管家这一工种。区别于传统酒店服务人员和农家乐经营者,民宿管家的职能更加多元和全能。他们不仅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还为游客提供周边游路线、团建方案、爬山攻略、游学行程等私人化定制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新职业的“上新”并得到认证,不仅增强了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推动了从业标准、技能培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步伐,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年三月,在西安市长安区的鼎力支持下,终南山民宿学院应运而生。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民宿管家和民宿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旨在提升民宿产业的服务质量。至今,该学院已经成功培训了121名从业人员,为民宿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终南山民宿学院,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处风景独特的所在。这里,新华社记者李亚楠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捕捉了学院的美丽瞬间。
如今,长安区正积极探索将“民宿管家”培育为劳务品牌。长安区人社局副局长张卫萍指出,以民宿、露营基地和特色茶馆为代表的休闲新业态,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结晶。这些新业态不仅有助于盘活农村资产、改善村容村貌,更能为村民带来增收渠道,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终南山民宿学院已经成为长安区的一张耀眼名片,展示了该区在民宿产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