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苹果Siri可能会成为监听机器
随着智能玩具和亲切机器人的发展,它们是否能够成为聆听机器并作出响应,与监听系统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伊桑·朱克曼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当心聆听机器》。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天的“聆听机器峰会”,因为我对此类话题充满好奇。会议中,我得知了一个鲜活的例子——芭比娃娃,这种玩具能够聆听孩子的话语并作出回应。
美泰公司的芭比娃娃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对话,上传孩子的言语到语音识别服务器,识别关键字并作出回应。这种聆听机器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制造商可能利用孩子的话语来改善语音识别系统,并将这些声音文件存储下来以备将来使用。这就是聆听机器的真实面目。
这些聆听机器无处不在,它们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具备监听系统的三大特征:普及性、无限期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为了掩盖其令人毛骨悚然的监听行为,聆听系统通常被嵌入迷人、可爱、令人愉悦的设备中,如玩具、机器人和语音助手等。
我们不能忽视聆听机器所带来的风险。支持者认为它们是技术融入我们生活的方式,但我们也必须警惕其潜在的风险。例如,如果机器人被设计成一个家庭中的朋友和知己,但我们能否确保它们不会被滥用?如果机器人观察到人们的不良行为,是否应该报警?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不情愿的情况下受到聆听机器的监听。例如,城市枪声监听系统可能将其他声音误认为是枪声并招来警察。如果Uber司机被要求记录与顾客的通话以备检查,我们将如何接受这种监听行为?
美国消费者监管机构的一位代表在发言中概述了一些可能用于监管聆听机器的现行法律和法规。虽然美国有一些特定部门的法律可以防止滥用监听机器,但她指出仍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
我对聆听机器持谨慎态度。尽管现有的法规和公平理念为监管聆听机器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讨论和意识来提高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机器的监听,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来保护我们的隐私权。探索聆听机器的未来监管之路:对理念的深度思考
随着公司不断推出新技术并推向市场,消费者反应不一,其中强烈的反响促使监管部门介入。这个过程看似顺理成章,然而监管强度的增加却可能抑制创新,这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尤为明显。尽管如此,现行的监管模式却显得相对脆弱,监管力量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时常处于弱势地位。
以苹果的Siri为例,当这款产品推出时,它成功说服了人们接受与计算机对话的生活方式。从预订晚餐到检查交通状况,Siri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们与Siri等智能机器的交互越来越频繁,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如何得到妥善管理?我们是否愿意向我们的电话透露自己的秘密?又如何确保企业正确处理这些数据?
这些问题并非仅仅是监管的问题,更是政策的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更为明智的监管模式,以应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借鉴机器人特权的概念,即类似于律师与客户之间的秘密特权,可以确保智能机器在处理用户数据时遵循严格的隐私保护原则。这种保护的实施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现有的管理框架内确定哪些技术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应受到特殊审查。这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可行性问题,更是关于我们社会价值观的决策问题。正如斯诺登披露的美国国家数据收集计划所揭示的那样,监管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我们不能让情报机构在没有公众意见和国会监督的情况下肆意妄为。我们需要一个更为透明和开放的决策过程,确保技术的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与此生物学领域的新技术CRISPR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这项强大的基因操纵技术正在引发关于遗传干预适当性的广泛讨论。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对话和思考,以确定什么样的干预是合适的,以及如何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好消息是,已有监管机构禁止某些研究的先例,科学家也有传统地通过讨论影响决策者的行为模式。我们需要将这种文化引入IT领域,并推动公众就新技术的价值和方向展开更深入的对话。我们需要讨论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可能性,更需要探讨技术的价值导向性。未来的技术发展将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制定更加明智的政策和决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