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人体实验首度成功 它用 50 年把科幻电影变为现实

服务机器人 2025-02-09 09:57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你是否看过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潜水钟与蝴蝶》?它讲述了主人公鲍比因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唯独左眼可以动,以此与外界交流,最终通过眨眼“写”出了一本回忆录的感人故事。

对于瘫痪病人来说,与外界沟通是一大难题。幸运的是,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可能会为他们带来希望。想象一下,不再被束缚在密闭的“潜水钟”里,只需通过脑电波或神经活动就能与外界交流,让思想如“蝴蝶”般自由飞翔。

最近,国外媒体报道了全球首例成功的人类脑机接口实验。雷锋网也对此进行了报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项神奇的技术,看看它是如何将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意念操控物体变为现实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脑机接口到底是什么。当我们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时,大脑会发送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在荧幕上呈现出类似脑波的波浪图形。脑波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与大脑的意识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人们在兴奋、紧张、昏迷等不同状态下,脑电波的频率会有明显的变化。电影《阿凡达》中展示的利用意念操控阿凡达的场景,实际上就是脑机接口技术的体现。脑机接口技术,简称BCI,是指建立人脑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连接通路。通过分析和解读脑电信息,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动作,从而实现用“意念”操控物体的目的。

尽管科学家在1963年就开始尝试研究脑机接口,但这项技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应用到临床上来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多学科的高度协作问题。要想长期稳定地记录脑电信号并不容易,需要神经外科、电生理、微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环境中的电磁噪声、使用者体表的电生理信号以及使用者的心理状态都可能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很多脑机接口的识别算法在实验室之外很难稳定工作。除此之外,道德和问题也是脑机接口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一些人担心,如果设备能够读取大脑的信息并控制思维,那么他人也可能做到这一点,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脑机接口技术在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一名腰部以下瘫痪的少年通过由脑电波控制的机器外骨骼成功踢出了世界杯的第一脚球。脑机接口在帮助ALS等病患治疗方面也显示出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够早日成熟并造福更多患者。我们也应该关注并解决这项技术面临的道德和问题,以确保其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首次成功!脑机接口技术将科幻梦想照进现实

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如今在现实中发生了。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突破,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成功让猴子通过意念打出《莎士比亚》全集。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在猴子的大脑皮层中植入了一种特殊的电极。训练后,猴子能够操控屏幕上的光标,其脑电波被转化为电脑命令。观看屏幕时,猴子的脑电波就能控制光标移动,进而通过单点编成的绿色序列读出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雷锋网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不只是控制屏幕光标,脑机接口技术还有更远大的前景。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为假肢提供触觉,帮助残疾人与周围环境互动。这一技术的潜力令人惊叹。

更令人振奋的是,由EPFL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神经假体界面,成功让腿部瘫痪的猴子重新行走。这项成果标志着人类首次通过神经科技成功恢复(非人类)灵长类的运动功能,相关论文已在Nature上发表。这款“神经义肢界面”在脊髓受损的情况下,担当了大脑与脊椎之间的桥梁。它植入猴子的大脑,作为无线连接装置,解码脑部运动皮层控制腿部的讯号,并将脑波讯号无线传输到腰椎区域,刺激腿部肌肉行走。

而现在,人类脑机接口实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国外媒体报道,BCI技术在人类身上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BCI技术帮助了一位患有ALS的荷兰女病人通过意念拼写词语和句子。这套接口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让她在户外也能与朋友交谈,无需医疗专家的协助。

通过外科手术,研究人员将带有电极的设备植入患者的大脑。这些电极安装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用户可以通过它们控制运动。经过仅仅六个月的训练,患者已经能够正常使用这套系统,打字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随着研究的深入,打字的准确率和速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脑机接口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瘫痪病人可以重新与外界自由交流,他们的思想将不再受到躯体的束缚。这项技术将继续发展,为我们打开全新的未来之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