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机器人上岗了 会影响就业吗

服务机器人 2025-02-09 09:08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逐渐深入应用,其在就业市场中的角色也日益凸显。从“小明”到“智慧专员”,“晶晶”再到各类机器人,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各行各业的得力助手。与此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总体有限。尽管在短期内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非就业总量,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潜在的技术性失业风险正在上升。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将带来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

智能制造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自2016年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率先启动“智能制造”升级行动,旨在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与此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趋势也推动了智能化需求的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自动化替代岗位的现象日益普遍。

国内制造业自动化替代岗位的原因多方面。高度流程化、标准化以及脏、累、险等岗位往往最先完成自动化。例如,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由于污染性高,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制造业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缺工问题,需要通过自动化来填补用工缺口。随着对质量精度要求的提升,关键性高技术岗位的自动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换人”行动的东莞市,其就业用工情况总体稳定。一项针对53家进行智能制造升级企业的调查显示,智能化对就业用工数量暂未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智能化进程的推进,岗位结构将发生变化。制造业内部的岗位调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就业形态的增长都为转型就业提供了有效渠道。

莫荣指出,智能化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减岗减员效应仅限于局部岗位和设备升级的特定阶段。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将创造更多的新岗位。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市场前景广阔。也需要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和中期,可能会出现被替代劳动力不能迅速就业、失业率上升的情况。

智能化就业趋势将推动高质量就业转型。技能开发、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监管服务等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加强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也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类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产业就业形态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在这一大背景下,政策的引导与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需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强化产业与就业的协同发展,构建相应的就业治理框架。

莫荣指出,就业转型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市场产生了综合影响,既有岗位的替代,也有新岗位的创造。这既提升了整体就业质量,也给实现充分就业带来了压力。我们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就业服务,另一方面推动技能培训创新。特别是对于未来的新生劳动力,我们需要加强智能化教育培训。对于已经工作的劳动力,我们也要提供有效的服务措施。

调研显示,当前国内的智能制造战略与就业促进政策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许多采纳自动化升级的企业期望得到更系统化的政策扶持,以统筹资金、技术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例如,江苏的部分企业在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除了希望加大设备购买的财政补贴外,还期待协调建立实体机构,帮助他们解决机器人应用等技术问题,并提供智能制造专项的“培训补贴”,以获取更多的外部培训机会。

尽管各地已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和战略,但在智能化产业方面的人才政策定位仍不够具体。产业人才引进、培养、交流等方面的政策需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尚显不足,存在诸如落户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我们需要构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就业治理顶层设计,以评估宏观经济变化可能带来的实际影响,为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好准备。特别是在培训领域,我们需要加强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参与程度,以适应新技能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多变复杂性。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常态化,数字化平台就业正在模糊全职工作和自由工作之间的界限。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以个人身份信息为基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系。

为了助力发展动能转换和质量效率提升,我们还需加快健全和创新就业服务与权益保障体系,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培训制度,促进人工智能与劳动就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