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器换人2.0时代到来 加快6领域机器人应用
浙江迈入“机器换人”2.0时代
近日,浙江省发布了一项名为《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浙江正式进入“机器换人”的2.0时代。该行动计划的发布旨在推动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提升制造方式的智能化与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水平。
在制造业领域,浙江将实施升级版“机器换人”策略,从单一环节机器人的应用向整条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自动化生产线与工业机器人深度融合发展转变。这意味着,浙江的企业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机器替代人工,而是追求以智能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机联网”“厂联网”等技术改造。
自浙江省于2012年作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以来,“机器换人”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据浙江省经信委数据显示,浙江省在役工业机器人总量庞大,占据国内一定份额。而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机器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并建设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浙江省的特点在于,先寻找应用场景并投入使用,再回到研发解决机器人本体的技术问题。浙江的企业更多地是在各个环节操作层面使用机器人,并应用机联网、厂联网技术,将整个生产流程通过信息系统串联起来。
《行动计划》的亮点在于支持企业实现生产线的全面升级,从部分环节单台机器人应用向全线自动化改造迈进。这种升级对浙江的企业来说具有现实需求。例如,在钢铁、化工、生物医药等大型流程工业中,厂联网技术已有较成熟的应用,但在供应链的协同、衔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机器换人”的好处不仅在于解决人口红利问题,更在于提高生产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水平,减少残次品率,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康师傅控股杭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引进了一批新型机器人设备,以减少用工数量并提高生产效率。该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应用机器来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
随着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产品质量和工人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机器换人”不仅解决了用工问题,还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机器人设备的初始投入较大,但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机器设备的投入很快就能收回。特别是对于仓储物流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后可以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并规避风险。
《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创新行动计划》的发布为浙江的机器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并将推动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浙江企业实现生产线的全面升级,迈向智能化、智慧化的新时代。技术难关,待突破领域重重考验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之路
专家们深知,机器人要想取得卓越的应用效果,其研发过程无疑是重中之重。《行动计划》已把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作为核心任务之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培育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打造核心产品、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发展关键零部件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
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从不到400家迅速跃升至800余家。其中,浙江的企业数量更是突飞猛进,攀升至280余家。浙江,这个原本在机器人产业上并无显著优势的省份,如今已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查,国内主流的机器人公司如浙江国自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中科新松光电有限公司等已纷纷落户杭州。这些企业在运营上表现良好,但普遍面临着技术研发的艰巨挑战。“机器换人”的成本对使用企业而言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机器人的制造,尤其是其核心部件的制造,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吕鹏宏指出,浙江的机器产业不仅面临核心技术与人才短缺的问题,还存在人才与科研基础薄弱、行业人才缺口大等难题。尽管如此,浙大中控、万丰奥特等浙江企业已在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控制软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除了传统的制造领域,“机器换人”的趋势也在服务、健康等领域逐渐显现。例如,扫地机器人已成为家庭服务中的热门选择。这些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差异巨大,简单的只能实现碰壁后转身,而高端的则能通过机器学习适应家庭环境,自动避开障碍物。背后的技术难度可见一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广泛普及,机器人产业无疑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期待更多的企业能攻克技术难关,引领机器人产业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