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洗衣机里的模糊控制理论 会从神经网络手中拿到AI接力棒吗
模糊控制:模糊数学的实践与应用之旅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神经网络以其强大的应用实践成果,成为了科技前沿的焦点。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从上世纪40年代的理论提出,到50年代的失败实验后的研究低谷,神经网络的“逆袭故事”告诉我们技术的眼光需长远。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模糊控制,正是另一项经历了争议与波折的技术类别。
提及模糊控制,不得不从其理论源头——模糊数学开始说起。一听到“模糊数学”这四个字,可能让人心生疑惑,数学不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吗?当我们把数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会发现许多概念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示的。比如冷与热、美与丑,这些概念是人类的一种模糊感觉,难以用确切的数值来描述。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发表了一篇描述模糊控制的论文,正式开启了模糊数学的探索之旅。模糊数学的核心理念在于:用精确的数学手段描述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模糊概念和现象,从而实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例如,-10°可以被认为是“冷”,30°则是“热”,那么20°就可以被界定为介于冷与热之间的某种状态。这种思维方式乍一听很新奇,但其实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质疑。
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模糊数学的最大特点其实在于它的应用领域范畴的发展。模糊控制作为模糊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被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旨在将专家的经验量化,实现更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比如研发一个全自动烤地瓜炉时,就需要借助模糊控制来理解和调节火候。资深烤地瓜老大爷的经验就可以通过模糊控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指令。模糊控制的解决方案在于设定一个值域,例如把烧烤温度设置为一个范围而非一个固定值,通过对地瓜成熟度的监测来动态调节温度。这种方式的灵活性使得自动化控制在较低的成本下实现了更高的效益。
随着技术的发展,模糊控制逐渐走进了民用产品领域。空调、洗衣机等智能家电通过自动识别室温、衣物重量等参数进行智能调节,实现节能的目的。这些人工智能产品的核心技术之一正是模糊控制。尽管听起来很过时,但模糊控制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在当前机器学习兴起的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机器学习可以直接记录人类专家的经验数据并训练出专业的算法模型,使得智能设备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决策和操作。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不容忽视。尽管模糊控制在当前学术风口上的表现并不显眼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应用场景的出现它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模糊控制理论在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模糊控制理论,在硬件与算法紧密关联的世纪中,如大型机械的微电脑系统里,大放异彩。它通过调整状态与数据,实现了从人工操纵到机械自我控制的转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感器无处不在,算力日益强大且成本日益低廉,模糊算法的高性价比优势似乎在逐渐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模糊控制的探索价值已不复存在。
事实上,模糊控制仍然在许多领域闪耀着光芒。对于那些数据难以量化的领域,如家用电器,模糊控制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以智能空调为例,虽然通过研究个人用户历史操作数据可以得出个性化的温度调节算法,但利用模糊控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研究同样能得出优秀的结果。
模糊控制在对情感倾向的研究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机器学习虽然能挖掘大量数据,但用户的感性决策并不总能通过数据体现。在诸如酒店房价调整的问题上,模糊控制理论能够通过智能调节价格范围来影响消费者的印象和酒店长期发展。对于这个问题,一篇论文展示了如何通过模糊控制理论智能调节酒店房价。当房价达到某一值域时,消费者的决策可能不受影响,但其对酒店的印象会受到影响。这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样本调查并挖掘调查数据来确定智能调价范围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当前,由于机器学习的火热发展,一些研究方向似乎走向了极端。例如,有团队尝试通过监测脑电波、心率等方式来研究人们的自杀倾向。其实心理医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就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如果模糊控制能够量化心理医生的专家经验,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机器学习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找到的“公式”。随着机器学习对数据研究的深入,人们必然会转向无法直接捕捉的感性概念研究。这时模糊控制理论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如同神经网络经历了波折发展才取得今天的成果一样,谁又能确定模糊控制理论不会成为下一个学术风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