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通关 AI写作从秀技转入商业布局
随着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公布,以百度数字人度晓晓为代表的各类人工智能开始了它们的线下答题之旅,仿佛上演了一场AI才艺展示。人与技术的紧密关联从未如此强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众多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写作机器人的出现为文学创作领域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
随着AI写作的商业化步伐日益加快,公众开始质疑:这些尝试文本创作的AI真的能与职业写手相抗衡吗?
度晓晓的高考作文得分达到了令人瞩目的48分。这一成绩背后,是AI写作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受训练数据、模型架构及训练策略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写作风格各异。
那么,AI是如何进行写作的呢?据百度技术人员介绍,AI写作融合了多项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生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以及知识图谱等,通过对文本进行自动化分析、处理和加工,生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将AI应用于文字创作已不再是新鲜事。随着文本生成能力的显著提升,AI写作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创作形式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早引起公众关注的是诗歌创作领域,人工智能生成短文本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2017年,两起与AI写作相关的事件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年,清华大学团队开发的“九歌”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登上央视的科技节目,与诗人同台竞技。微软小冰也出版了其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长时间以来,AI主要创作的是结构较为固定的短文本。直到GPT-3的横空出世,AI在长文本创作上才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高考作文这类长文本写作对AI来说依然是一项巨大挑战。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申怡老师为度晓晓的作文打出了48分的高分。据了解,基于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百度打造的文心大模型为度晓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特别针对高考议论文风格进行了微调。
随着AI写作的商业化步伐加快,“将人力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去”的口号愈发响亮。业界普遍认为,尽管当前AI创作仍处初级阶段,但在新闻、广告、设计、绘画、游戏等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迭代,AI创作的规模化应用值得期待。
百度对AI创作的商用前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AI创作今年将步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尽管AI在多项竞赛中击败了人类对手,但在写作方面,与人类相比,AI在内容语义理解上仍存在明显不足。
在去年的高考热潮中,一场关于文学未来的讨论悄然展开。山东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清源提出一个观点:在大数据的滋养下,AI的文学写作才华可能会超越人类。这一观点引发了业界对于未来文学创作前景的激烈争论。
随着AI创作能力的飞速提升,人们对于产业从业者的未来产生了分歧。一方面,有人担忧AI写作将成为“杀手级”应用,严重挤压作家的生存空间,甚至预见人类将在AI面前失去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也有人坚信,人工智能虽强,但永远无法匹敌人类在文学创作中的生动性和创造力。
面对这样的时代变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一直被视为人类专属领域的文学艺术创作是否已经面临挑战?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给出了理性的回应:“人工智能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劳动,但在重复性劳动方面,其替代作用日益显现。而对于创意工作,尤其是人类的灵感与情感,目前的AI技术还难以企及。”
的确,尽管AI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固定的模式和预设的参数。而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却充满了不可预测的丰富性。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的愿景是:“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们看到AI在文学创作上的潜力与挑战。尽管AI在高考作文答题中表现不俗,但要成为真正的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现有的测试来看,人们对于AI创作的诗歌的喜爱程度明显低于人类作品。在这一轮AI写高考作文的热潮中,AI作品还存在着逻辑混乱、缺乏深度和情感表达等问题。
李开复的话语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种思考:“人工智能替代了人类的重复性劳动后,人类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创造力,创造更多有趣的文化娱乐。”的确,我们应该正视AI写作的出现,它目前只是人类的小帮手,而非替代者。我们应该珍视人类的创造力与智慧,同时积极拥抱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