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值得我投入毕生精力的星辰大海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在技艺之巅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卓越。他们的工匠精神熠熠生辉,为青年群体注入了沉静的力量。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陈云霁,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研究员。
在2018年2月,全球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刊登了一篇关于陈云霁团队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研究成果的文章,评价其为“开创性进展”、“该领域的先驱”、“公认的引领者”。这个荣誉不仅代表了中国团队在深度学习处理器领域的多年潜心钻研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研究组织的关注和认可,更展现了陈云霁及其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卓越贡献。
陈云霁,一位在计算机领域默默耕耘了20年的科学家。他一直工作在国产处理器芯片研制的第一线,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处理器芯片。他带领团队突破了深度学习处理器设计中的规模、适配、能效三个核心难题,成功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其智能处理能效达到了同期传统芯片的百倍。这一成果标志着深度学习处理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重大跨越。
陈云霁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他14岁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4岁在中科院计算所取得博士学位,29岁便晋升为研究员。他的科研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执着。他对芯片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引领他不断前行,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曾放弃。
大学时期,陈云霁便立志参与国产通用处理器的研发,认为这是一个光荣且难得的机会。2002年,他如愿以偿地来到了中科院计算所,成为当时龙芯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在这里,他跟随胡伟武研究员硕博连读,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陈云霁的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他曾面临多核处理器验证的难题,但通过不断摸索,他提出了快速完整的存储一致性检验方法,保障了龙芯3号的研制。他的研究成果论文被体系结构领域旗舰会议HPCA录用,这也是HPCA上第一篇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陈云霁与同事设想“做一个东西让计算机更聪明”,以解决智能算法规模快速增长而硬件系统发展缓慢的矛盾。他们面向人工智能的需求来设计芯片,克服了芯片的速度和功能成为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瓶颈。
在实践中,陈云霁团队不断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处理器研发技术。他们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国际体系结构支持、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ASPLOS)的最佳论文奖,这也是大陆科研机构首次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国际会议上获得该奖项。
每一分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辛勤的耕耘。陈云霁的科研之路充满了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他表示,人工智能是他值得投入全部精力去探索奋斗的毕生事业。他的兴趣与坚持,是他在科研道路上的两大动力来源。
未来五十年,智能硬件将在提升计算能力的推进智能算法的快速发展。陈云霁认为,虽然答案可能遥遥无期,但前进过程中的任何一小步都将使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他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及科学研究与芯片研制,无论是兴趣还是坚持,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如陈云霁所言:“若无深厚兴趣,科研之路难以持久;若无坚定信念,科研成果难以显现。”他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如同燎原之火,不断燃烧,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科研的旅程中,遭遇困难是常态,而非例外。芯片研制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如同隐形的迷宫,需要我们以侦探的敏锐与智慧去探寻解决之道。或许是操作系统与芯片的磨合问题,或许是编译器带来的挑战,又或许是内存兼容性的困扰。但正是这些困难,如同磨刀石,磨砺着我们的意志与能力,促使我们不断前行。
陈云霁对于科研的态度,既充满乐观,又充满敬畏。他深知,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当涉足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时,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将心态调整至最佳状态——既不过于乐观,也不消极悲观。他明白,只有努力与耐心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科研之路。
谈及工匠精神,陈云霁更是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是芯片研制的生命线。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差错,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他强调每一个研究者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追求卓越,力求完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芯片的精准与稳定,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种对工艺的敬畏与追求,正是科研精神的体现。正如他所说:“我们不仅要做足60分,更要力争做到100分。”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