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还有多远 博智林机器人揭开神秘面纱
随着“嘀…噗噗噗噗”的声音在毛坯房内回荡,并非施工人员的身影在忙碌,而是众多建筑机器人正在各司其职。它们均匀喷涂墙壁,精细铺设木地板,及时清理石料和灰尘,将想象转变为现实。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自2018年7月成立以来,便专注于研发、生产及应用建筑机器人,推进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发展。尽管在日常的研发设计比赛中他们表现得“高调”,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博智林却显得相当低调。在这个产业数字化日益盛行的时代,传统建筑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百丈高楼的建造方式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博智林正在揭开这个谜团。在工地上,传统与科技的交融体现在每个细节上,人行通道与机器人专用通道并行不悖。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已经在首个商业应用项目——凤桐花园中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即使春节假期让部分建筑工人尚未到岗,但佛山顺德凤桐花园的施工速度并未减缓多少。归功于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人机协同作业施工体系在一线投入使用,开启了全新的施工模式。
走进智慧指挥中心,数字技术的运用让建造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工作人员只需面对大屏幕点击鼠标,项目的工程细节就能以平面或三维视图的形式展现。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实时监控工地上建筑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并远程下达工作任务。看到楼层清洁机器人收到指令后规划清扫路线,将小石块、灰尘、废料吸入“腹中”,所过之处即刻焕然一新,不禁让人感叹科技的神奇。
博智林副总裁刘震表示:“我们要做的智能制造和建筑工业化是要把工地变成工厂。”这意味着通过机器人技术改善工地环境,消除脏乱差现象。在凤桐花园项目中,已经开展了多项建筑机器人应用的试点,包括机器人参与示范区建造、机器人调度中心的建立以及修整类机器人施工模式的实现等。
在制造业之都佛山,千帆竞渡的企业环境中,“智能+”成为博智林在这场竞渡中拔得头筹的关键。两年的时间里,博智林实现了从自主研发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的全面规划和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对于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算法的要求,博智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自主研发,包括机器人伺服、传感器、导航、视觉、软件五大核心系统。面对复杂的建筑环境,他们成功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系统,填补了行业空白。目前,博智林已研发近50款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拥有众多专利,并形成了适用于多种建筑类型的机器人产品线。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制造”向“智造”的蜕变。博智林正是这场变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深耕机器人五大核心系统,填补世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空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推广,未来建筑业的面貌将因这些智能机器人而焕然一新。博智林:建筑机器人的璀璨舞台
随着刘锦章副会长对中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刻洞察,我们瞥见了建筑行业的未来趋势。在博智林,一场关于建筑机器人的革命正澎湃发展。
想象一下,数千名研发人员在博智林的科创大厦内日夜兼程,平均年龄仅30岁的他们,来自土木工程、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多个领域。这里是创新的摇篮,也是年轻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博智林正打造着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先锋力量。
走在博智林总部大楼的走廊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科技氛围。这里的每一位员工都在为打造世界级的机器人研发基地而努力。刘震告诉我们,博智林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员工投身研发工作,而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研发出机器人,更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智能建造体系。这不仅涉及到机器人的设计,更涉及到其应用场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与华南理工大学等合作建立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联合研究院正成为人才的沃土,源源不断地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登上创新舞台的中心。除了推动产学研合作之外,博智林也在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上下功夫。他们不仅在技术方面给予研发人员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还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激励。正是这种开放的氛围和广阔的视野,让博智林的建筑机器人在短短三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已有超过十款机器人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中,累计施工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不仅如此,这些机器人还在不断迭代升级中,逐步在建筑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刘震所言:“我们的优势在于成体系地推广建筑机器人,并在智能建造体系中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率。”未来,博智林将继续在建筑机器人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引领建筑行业走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