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探路工业机器人产业 广州数控的技术崇拜与市场突围
工业机器人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由于研发投入巨大和研发周期漫长,许多早期进入、期待快速回报的投机资本开始撤离。这一趋势促使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回归理性,将技术创新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
在这个激流勇进的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中,一批领军企业如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安徽埃夫特和上海新时达等被业界称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四小家族”。其中,广州数控以其独特的地位引人注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它在官方背景较强的行业中独树一帜。
广州数控近年来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凭借在数控领域的技术积累,该公司自2006年起就开始进军工业机器人行业,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攻克了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难关。如今,它已成为国内少数掌握全套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技术的企业之一。
面对当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认可度低、市场难以打开的困境,广州数控正积极寻求市场突围。一方面,该公司致力于巩固并提升其在工业机器人本体研发生产方面的技术竞争力,希望通过掌握产业链上游来增强自身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广数正尝试组建自己的系统集成团队,直面应用企业,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还瞄准了3C等制造业细分领域,加速研发生产更具适应性的产品。
广州数控对技术的重视和投入体现在其未来的发展策略中。该公司表示,未来仍将以包括核心零部件在内的工业机器人本体研发生产为发展重心,希望不断提升技术竞争力。这一策略是基于对未来市场趋势的洞察: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将回归技术层面。
这一观点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同。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苏汉明表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理性回归主要源于投机资本的撤离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理性回归,技术创新将成为真正的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广州数控的销售业绩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这一趋势也反映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在这场国货机器人的突围战中,广州数控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实力和灵活的发展策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早些时候的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业绩喜人,超过六成的制造企业销售量较上年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部分龙头企业销量增速更是超过了20%。尽管整体形势向好,但仍存在部分企业的市场认可度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像广数这样的企业,尽管国产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但由于认可度不高,国内市场仍难以有效打开,使得外资品牌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据统计数据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在2015年的销量达到了2.2万台,但在整个中国市场中的份额仅占到了三成左右。换言之,外资品牌占据了大约七成的市场份额。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分析指出,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在价值份额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低至个位数。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追赶国外品牌的技术水平,更在于如何突破市场份额的瓶颈,让国产机器人更多地服务于国内制造业车间。其中一家企业广州数控采取了积极的策略应对挑战。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系统集成团队,直接对接应用企业,以期通过这一方式寻求市场的突破点。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解决系统集成商对国产机器人的惯性偏见问题,还搭建起机器人企业和应用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有利于机器人研发生产的调整和优化。
广州数控的策略并非单纯追求本体生产和系统集成的全面覆盖,而是将重心放在本体上,同时兼顾集成业务。公司希望能够在技术和市场、本体和集成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公司借鉴了日系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发那科的市场策略对公司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广州数控也不仅仅满足于复制市场策略,他们还针对国内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如3C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加速研发更具适应性的产品。最近,广州数控就针对3C产业的需求,成功研发出一台小型三公斤多关节机器人。这一领域的市场前景广阔,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如果不及时跟进,很容易失去市场份额。
李伯基表示,广州数控注重本体研发的同时兼顾系统集成业务,旨在避免脱离市场需求。未来公司将进入更多细分市场,集成业务能够更好地打通机器人本体研发生产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众多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纷纷进驻珠三角地区,这也是为了更好地靠近市场需求,更有效地开拓市场。这无疑是一场关乎品牌认可度和市场份额的较量,但同时也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