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上的眼球革命
随着iPhone X的发布,面部识别技术在2017年引起了广泛关注。你的脸,这张独特的身份标识,正在替代指纹,让你能解锁手机、进行支付,甚至玩转有趣的Animoji。你的这张脸所承载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从方便性的角度看,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相比并没有显著的优势,甚至在面对口罩、双胞胎等情境时更加不便。人脸识别技术却呈现出彻底取代指纹的趋势。究竟是何原因让人脸越来越重要?是为了更有趣的体验?还是出于更高的安全性?或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苹果在iPhone X上采用Face ID,并在额头上添加“刘海”设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锁手机或追求趣味性。实际上,当我们从手指转向人脸进行生物验证时,我们正踏上了一个运用眼球、面部等多维度生物特征的新阶段。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眼球“妙用”。
最近,Google开发了一项有趣的“防偷窥”技术,该技术通过眼球追踪和AI图像识别实现。当你使用手机时,摄像头能够识别出周围偷窥的人,并为他们打上“吐彩虹”的表情,而且无需手机联网即可完成这一功能。这一技术的运用展示了眼球追踪与AI结合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除了防偷窥,眼球追踪技术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除了手指之外,人眼是另一个能够“控制”设备的重要器官。今年八月,微软在Win 10系统中增加了用眼球直接“操纵”电脑的特性。通过眼球,用户可以轻松完成包括左键单击、左键双击、右键单击以及取消等基本操作。这为那些患有ALS(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用户提供了方便使用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用眼睛“打字”,甚至“滑动输入”。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对眼球追踪技术的长期探索与研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强大的处理器和越来越丰富的感应元件的加入。而伴随着AI图像识别以及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手机与眼球追踪的结合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一下在观看视频时,你的眼睛盯着某个产品很久,手机摄像头捕捉到的信息将为你推荐相关产品;或者当你在观看《动物世界》时,关注某个动物时,手机将为你推送关于这个动物的百科资料或趣闻。这一切都正随着眼球追踪技术和AI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
在教学领域,眼球追踪的运用也充满了无限潜力。传统课堂上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但在线上教学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通过手机摄像头捕捉学生的面部和眼球信息并进行追踪与分析,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和情绪反应,从而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并与学生进行更好的线上互动。这将为教学方式带来变革并提升效率。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推动了眼球追踪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推动了感官交互方式的变革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互动体验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还将见证更多令人惊叹的感官交互变革。Face++工程师透露给极客公园一个新奇的技术动态:手机前置摄像头能够通过观察用户的眼球及其周边特征变化,对用户视线进行跟踪。它能精准捕捉人眼的视线方向,计算并返回双眼眼球的中心位置坐标,以及双眼视线的方向向量,实现对人眼视线的精准追踪。包括Google采用的方法在内,都是基于这一原理。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对设备要求不高,但缺陷是在暗光环境下,前置摄像头的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还有两种技术通过虹膜追踪来实现视线追踪。一种是通过投射红外线等光束到虹膜来获取信息;另一种则是根据虹膜的角度变化进行被动追踪。尽管目前在手机上使用虹膜识别的应用并不多,但利用红外线追踪虹膜的优势在于,即使在夜间也能更好地追踪眼球信息。这可能预示着未来手机技术的一个新方向。
尽管视觉追踪技术为我们展示了人与屏幕交互的全新方式,但将其从技术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生活应用场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以三星Galaxy手机上的眼球控制屏幕滑动功能为例,由于技术和用户体验的不一致,这一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眼睛是我们注意力的焦点,无论我们使用手机、电脑、平板还是VR、AR等设备,都离不开眼睛的参与。在智能手机领域,iPhone开启了手指交互的新纪元,我们可以实现双击放大、双指捏合缩小、滑动、点按等多种操作。而现在,随着面部识别的不断发展,人脸包含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维度交互方式正在逐步进化。眼睛不仅反映我们的注意力变化,还拥有每个人独特的生物特征。毫无疑问,眼睛的利用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未来已来,当你对着手机一笑一颦一皱眉时,手机将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