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达芬奇 国产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待考
在中国市场上,由全球知名的手术机器人制造商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发并引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继续引领着手术机器人的发展潮流。与此本土创新的手术机器人也正在经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直觉外科的“鲶鱼效应”刺激下,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纷纷崭露头角。
日前,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的科创板IPO申请已经获得受理。该公司计划筹资超过二十亿元,主要用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与此另一家从事手术机器人设计、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企业——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提交了上市申请,虽然其招股书目前处于失效状态,但行业内的期待依然高涨。
目前,A股及H股市场仅有天智航和微创机器人两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尽管这两家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但他们对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中,天智航正在触及退市边缘,但商业化进程仍是这些“入局者”的首要任务。
思哲睿公司的董秘田艳最近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处于静默期,不方便接受采访,但公司对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据了解,思哲睿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其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渊源颇深。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杜志江及其他创始团队成员均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育背景,主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公司还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构建了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经尿道柔性手术机器人、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在内的产品矩阵。这些产品适用于泌尿外科、妇科、骨科等科室,能够满足不同科室的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手术需求。
今年6月,思哲睿的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SR1000获得了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腔镜手术操作。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也是首个在单家医院开展手术达到百例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已成为外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具有技术难度高、涉及学科多、临床应用广等特点。当前,拥有更多机械臂的手术机器人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手术,四臂手术机器人为全球标准。
思哲睿在招股书中透露,公司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多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的产品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与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的实质性等同,并且在医生使用体验上具有相对优势。
同样地,精锋医疗在其招股书中也展示了其产品与达芬奇Si的比较表现。公司正在研发的核心产品——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四臂)的泌尿外科注册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机器人在头对头比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劣于达芬奇。这表明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新和商业化的双重挑战。作为行业领军者之一,公司已经在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性临床试验上取得显著进展,成为了中国首家、全球仅有的两家公司之一进行此类关键试验的企业。其中SP1000更是中国首个进入妇科手术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增长,商业化成为了这些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已有两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了市场准入,但相较于外资企业,国产企业的商业化道路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国内市场形成了“一超三强”的格局,即一家外资企业和三家国内企业共同竞争。其中,“达芬奇”手术系统无疑是市场的佼佼者,其商业模式也相对成熟。
数据显示,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坐享其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除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选择和成熟也至关重要。直觉外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系统的安装量、耗材的销售和服务收入是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除了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外,企业还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实现持续盈利。
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产品价格高昂限制了普及率,国内厂商在硬件设施等方面过于依赖进口,以及潜在的医疗风险等。这些挑战都需要企业不断克服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量产也是商业化成功的关键之一。对于思哲睿等企业来说,关键原材料的采购和质量控制也是实现量产的重要因素。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正在经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也需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如降低成本、实现量产、探索适合的商业模式等,以实现长期的商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