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装备制造业正在迎来崭新的发展时刻,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过去的十余年里,该行业在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值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备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将装备制造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推动力,其中10个重点发展领域中有7个半与装备制造业紧密相关。早在2014年,习大大就强调过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指出要建设一个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长期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矛盾和挑战。当前,该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创新升级转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高速阶段相交织,使得一些“慢性病”如不加紧治疗,将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
那么,究竟哪些“病症”困扰着装备制造业呢?
一是“心脏病”。特别是在汽车、船舶和飞机等交通运输设备领域,我们缺乏核心技术的设计制造能力。以汽车发动机为例,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在关键领域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二是“关节炎”。在机械传动领域,我们的基础零部件和材料跟不上主机的发展需求,导致配套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例如,大型挖掘机的液压阀、柱塞泵等关键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三是“神经病”。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工业软件水平较弱,高档工业控制软件依然依赖进口。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四是“气血不足”。虽然我们在某些高端领域实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在部分复杂度高的产品领域尚未实现大批量制造和商业化运营。例如,虽然拥有世界级的航天器制造水平,但在大飞机等现代航空装备方面仍需寻求商业和技术上的突破。
那么,造成这些“病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产需协作不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装备制造企业需要与用户形成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装备创新。因为装备制造的技术是实践性技术,许多创新都来自于用户部门的使用反馈。德国的一些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与用户开展联合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一些产需对接良好的装备行业如工程机械、石油装备等也实现了长足发展。
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大“病因”。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密度较低,创新能力指数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该行业在开放型创新发展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国际创新资源的利用还不够成熟。
集成能力不足也是造成上述“病症”的原因之一。系统集成能力是一种价值链的掌控能力,是先进制造能力的体现。我国需要在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加快培育系统集成能力,形成多个战略引导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这些“病因”相互关联、错综复杂,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装备制造业存在的四大症结,首先我们需要精准地理解并找出其内在的病因。一直以来,我国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偏重于规模扩张,忽视了基础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产业基础薄弱,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的理解。如同在搭积木时,我们更多地依赖国外零部件进行组装,限制了产业创新的高度。要想突破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深入洞察并攻克症结所在。正如病人身体出现问题,需要对症下药,我们的产业也需要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尽管出现许多新动态,但产业的发展规律并未改变。“十三五”期间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顺应潮流,借助新技术革命的东风,更要坚定问题导向,精准识别并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战略规划和实施:第一,必须深入到用户需求的最前沿,填补与用户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空缺。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培育个性化的制造服务能力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第二,重视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开放式的协作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通过融合创新和跨界创新来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成本。第三,抢占装备制造业的中高端领域。虽然这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但它是整个产业的重要增长源泉。我们需要构建系统性的竞争力,整合全球资源,形成对抗的阵型和集团作战的能力。第四,强化基础领域的发展是装备制造业优化存量的关键。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强化基础研发能力和试验能力的还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的创造。要解决装备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走出产业升级的困境,这四个步骤需要协同推进,形成有机的衔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