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落子布局下好棋 人工智能寻求多领域突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迈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智能机器人成为了餐厅的新宠,无人机将“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付诸实践,而人工智能也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辽宁沈阳市铁西区的一家餐厅里,智能送餐机器人成为了“跑堂”。这些机器人不仅能自动送餐、回收空盘,还能进行菜品介绍和与顾客互动。而在深圳的大疆创新体验会上,全新的无人机展示了智能跟随、障碍感知、指点飞行等前沿功能。这些只是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冰山一角。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热度持续上升,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元。那么,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状况如何?企业又该如何布局智能时代呢?
揭开人工智能的“类脑”面纱,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深度学习的领域。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教授利普森表示,人工智能的飞跃得益于深度学习这一新的数据驱动方式。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表示,深度学习是指通过模拟人脑的机制,让计算机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来学习、判断、决策。
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在感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语音识别、机器视觉等方面,通过各种传感器让机器获得“视觉”“听觉”,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而在认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则展现出更高级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例如,AlphaGo通过自我学习来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展现出与人类棋手相似的“棋感”和“大局观”。
科技巨头们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微软、谷歌和脸谱等公司开始在语音助手、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等方面进行探索。苹果也在接连收购两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计划在未来研发出能在多个领域帮助用户的人工智能技术。IBM的“沃森”系统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家医院试用,帮助医生快速做出决策。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也宣布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审计等工作中,帮助员工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也走在前列。中科院计算所发布的“寒武纪”芯片是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性能提升显著。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学术水平还是应用场景的开发,我国都在全球“第一阵营”。
研发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前列,这反映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实力。与美国的专利申请方向有所不同,我国更侧重于商业场景应用。在应用方面,我国拥有足够大的数据样本和应用优势,但在算法储备方面仍需加强。
在这个智能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布局?除了继续在算法研发上的投入外,还应寻求多领域的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例如,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由蚂蚁金服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的顶尖科学家团队共同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客服大军正在改变我们的服务体验。蚂蚁金服平台技术部的何勇明负责人介绍到,人工智能能够预测用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答。这些答案不仅涵盖了用户的常见问题,还基于用户使用的服务、时长以及行为等变量进行个性化调整。通过对语义的深度分析,虚拟客服已经逐渐变得更为人性化。蚂蚁金服的副总裁及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在互联网小贷、保险、征信、资产配置以及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成果的展现,更在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服务领域。正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副理事长蒋昌俊所言,代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应该是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在应用上取得创新和突破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正变得愈加智能化和成熟,其场景化应用愈发广泛。例如,在百度云计算事业部的努力下,一个简单的订单如订购200杯星巴克咖啡,通过百度大脑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轻松解决复杂问题,确保咖啡的品质和送达时间的一致性。国内手机终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身影。华为已经在智慧手机的关键技术布局中融入了传感器、人物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技术。
科技巨头之外,中小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旷视科技的CEO印奇作为福布斯杂志评选的“30岁以下青年领袖”之一,分享了该公司的核心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实现了低误识率高通过率。目前,旷视科技已为多家金融机构提供了互联网身份验证服务,在人脸识别领域占据了显著的市场份额。
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是金融、医疗还是科技领域,它都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