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翘盼中国智造 发展亟待集群规模
从弧焊到重载AGV智能输送,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正逐渐将自动化引入工业生产流程的各个方面。走进现实场景的零人工搬运、零人工组对、零人工焊接,正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这一浪潮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与积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根据相关数据,仅仅在2014年,我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就达到了惊人的5.7万台,同比增长了55%,占据了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预计未来三年,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尤其在电子、金属、橡胶塑料、食品及医药等行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现实因素,使得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成为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作为这一伟大转型的重要推手,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总裁曲道奎认为,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的大力扶持也为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中国制造2025》这一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将机器人列为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实际上,早在2012年,国家工信部就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契机。
尽管我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从机器人密度上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每万名工人中只有30个机器人,距离工信部提出的目标相去甚远。相比之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机器人数量的使用远超我国。这无疑突显了我国在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上,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无论是基础技术、单元技术、控制装置还是操作机制或应用工程,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领军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如沈阳新松的移动机器人已出口到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国内外汽车和电力市场的主要份额,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哈尔滨博实自动化和哈尔滨行健智能机器人等企业也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机器人企业仍面临较大的差距。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技术储备不足、应用规模小等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已占总成本的40%以上。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在、企业、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在对话中,王宗义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的企业现实。他表示:“我们的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积累确实不足。国家一直在倡导让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制造阶段。”张玉春则把目光聚焦在智能化的未来,他认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关键在于智能化,例如工业机械手必须具备感知能力,否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实现人机协同。
国内机器人的应用现状令人堪忧。大部分的应用仅限于码垛、搬运、AGV等较为初级的领域,而汽车、电子等高端行业几乎完全被国际品牌垄断。从基础原创性成果到研发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存在断层,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需要重视集群规模的重要性。"机器人是典型的三高产业——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金密集度高。" 曲道奎如此描述。我国的机器人企业大多数是小企业,无法像IBM、因特尔等大企业一样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王宗义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机器人项目的投入大、周期长,小企业和有限的资金难以支撑其发展。曲道奎强调:“靠小企业、小钱来发展机器人产业是不可能的。”
一些企业正在尝试整合资源,走集团发展模式。例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副总裁白相林所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平台。”博实公司也依托哈工大的学科优势和产业支持,成立了哈工大博实研究院,致力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四大平台建设。一些企业也意识到技术革命往往伴随着企业模式的变革,未来的企业模式可能会转变为平台模式。为此,新松正在实施大平台战略,希望打通创新链平台,与产业平台、基金平台协同发展。
工信部发布的《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需要更多的龙头企业来引领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