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南京未来科技智慧中心 英特尔推动智慧城市创新实践

服务机器人 2025-01-16 12:00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打造智慧生态,赋能城市智能化升级

在近日举行的2020英特尔数据创新峰会暨新品发布会上,英特尔揭示了其在5G边缘创新的最新实践——南京“未来科技智慧中心”。这是英特尔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众多生态伙伴联手打造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英特尔“智慧未来生态创新”战略合作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该项目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园区,探索培育创新生态,为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正经历着智能化升级。在这一进程中,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推出了“智慧未来生态创新”项目,秉承“携手生态,发展产业”的原则,致力于建设智慧园区,推广智能楼宇、数字孪生、智慧办公、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等应用,打造广泛的智慧生态。

南京“未来科技智慧中心”是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实践。该项目围绕AI、IoT、5G、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汇聚国内外合作伙伴,旨在建设行业标杆,落地优秀解决方案,并借助生态优势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英特尔创新加速器总负责人李德胜表示:“未来的智慧城市将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万物智能互联。英特尔凭借从云到端的软硬件优势,为各种场景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坚持开放合作,打造创新生态。”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新基建方面走在了前列。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南京市委市大力实施“四新”行动,其中新基建是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特尔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强联合,将“未来科技智慧中心”落地于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推动智慧应用的创新实践。

目前,南京“未来科技智慧中心”已完成了功能区块划分、基础装修和智能设备的前期部署。包括智慧园区5G覆盖、智慧多功能杆、智慧办公、智能会议等领域的二十余项解决方案已在该中心成功落地实施。其中,5G通信在智慧园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联通与英特尔积极参与该中心的规划建设,合作部署联通5G MEC解决方案,已实现从室内到室外的5G全覆盖。

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网络平台部门市场拓展资深总监杜唯扬表示:“英特尔为云网基础设施提供全芯片平台,以加速5G、AI和边缘计算的融合发展。中国联通基于英特尔的技术构建了以5G+MEC为锚点的‘云网一体化’架构,双方在智慧园区合作推动边缘计算业务的落地,共同加速建设智慧城市。”

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和智能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英特尔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发挥其在计算和通信领域的创新优势,以数据为中心,加速转折性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建设更智能、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江苏省联通分公司副总经理施巍巍透露,江苏联通正深度参与“未来科技智慧中心”的5G+智慧园区建设,致力于引领智慧未来城市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该公司不仅致力于培育高新科技企业,构建智慧未来产业,助力未来城市建设,同时坚守开发、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各行业合作伙伴携手,为垂直行业提供高质量的端到端产品和解决方案,赋能各行业发展。

在室内5G部署方面,英特尔与京信通信达成了深度合作。他们共同打造的5G云小站方案,是一种基于开放平台的高性价比室内覆盖方案。这一方案利用英特尔的X86通用服务器设计,实现了软硬件解耦,并可集成边缘计算MEC,为面向TO B业务的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创新使得无线接入网具备了IT和云计算的能力,进一步释放了基站能力,为5G应用生态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随着5G的广泛应用,众多创新性的5G应用纷纷落地实施。例如,真机智能移动机器人在5G环境下实现了车路协同和园区无人化配送。灵动科技AMR视觉自主移动机器人还能实现室内自动驾驶、无感知部署,以超低成本助力传统制造物流行业的自动化升级。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沈吉鸿表示,借助英特尔软硬件领先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支持,“未来科技智慧中心”将能提供独一无二的落地场景,形成丰富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打造“中国智谷”。英特尔也积极与合作伙伴展开合作,帮助优秀的解决方案落地,共同将南京“未来科技智慧中心”建设成为面向未来的领先解决方案示范园区。

与此人工智能、5G以及智能边缘等转折性技术正在加速突破和融合,成为智能世界的新型基础设施。英特尔正引领这场转折性技术的变革,通过融合通信和计算,释放“智能X效应”。英特尔坚信AI、5G与智能边缘的交织将推动智能应用的发展。随着5G时代的到来,英特尔愿意与合作伙伴协同发展,以数据为中心构建泛载智能基础设施和服务,推动产业物联、云网融合和应用创新的发展,培育创新生态,共建未来智慧城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