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适用化期(或应用期、原型开发期),以及21世纪初的初步工业化期。
1. 70年代的萌芽期:
-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接触到工业机器人技术,并意识到其在工业生产中的潜力。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和科研水平的限制,中国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清华、哈工大、华中科大、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最早开始了工业机器人的理论研究,并自发地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发工作。
2. 80年代的开发期:
-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高技术产业的重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的支持。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并研制出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如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等。
- 这一时期,全国有200多个单位自发进行研究与开发,初步形成了一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的队伍。
3. 90年代的适用化期(或应用期、原型开发期):
- 在90年代,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热潮,工业机器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等多种用途的机器人,并实施了多项机器人应用工程。
- 为了促进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中国在90年代末建立了多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科研基地,如新松机器人、博实股份等,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
4. 21世纪初的初步工业化期: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深海载人、高精切割、危险作业、反恐军械等领域进行了规模化使用,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了初步工业化阶段。加大了对工业机器人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制定出详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攻关计划,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
- 国内一大批企业或自主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入工业机器人研制和生产行列,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从70年代的萌芽期到21世纪初的初步工业化期,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从单一类型到多种用途、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制的转变过程。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