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机器人市场虚热导致盲从多
在镁光灯下闪耀的2015亚洲物流展上,无人化物流设备和机器人成为了观众瞩目的焦点。主办方汉诺威展览公司自2014年起,便以智能化物流解决方案为展览主题,并特别设立了机器人展区。
随着观众对前瞻性物流装备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深入探索,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在人们心头:以智能化为中心的物流机器人市场究竟有多大?企业对于机器人的热情是否源于真实需求还是盲目跟风?
针对这些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资深物流自动化和机器人应用专家。周向农,上海冈村家具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长,向《现代物流报·装备与技术》专刊记者透露,虽然机器人进入物流业是发展趋势,但从一些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存在用户企业盲目引进,物流设备和集成商也有盲目投资的苗头。
需求多样但工作单一
从智能物流发展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目前各厂商展示的产品来看,机器人在智能化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灵活、高效的自动化物流装备。周向农认为,机器人应用于物流领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各行业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以电商平台为例,除了提供产品外,还需提供相关的保障和服务,如线上系统支持和及时配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后台的物流服务需要跟上前台软件系统保障客户下单准确、出货快速的步伐。特别是在物流搬运、分拣等环节,由于人工操作受各种因素影响,易出现差错,机器人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保证物流操作的准确性。
其次 机器人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和标准化操作的普及。例如在汽车生产和物流领域 各个程序和环节都有既定的规范和标准 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不仅能提高效率 还能保证准确性。只要电控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不出现故障 机器人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然而 机器人并非完美无缺 目前的产品只能完成物流环节中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 其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应用广泛却投资虚热
尽管存在诸多不足 企业仍看到了机器人的潜力 并呈现出逐渐放大的趋势。机器人在近两年的物流领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某知名生产商就曾宣称大面积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 理由是人工管理难度大、工作效率不稳定等因素。然而 在实际应用中 新鲜感过后 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技术支持、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该企业自引进机器人后 便开始招聘维护人员 担心机器人系统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 员工对于机器人替代人并不感到有压力 因为机器人在某些操作方面仍有局限。
既不能大批应用 也并无实质效率的提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机器人的应用需要与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步提升 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企业大批量投入机器人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与某些企业领导所宣称的巨资投入“机器换人”相比 显然有些过于乐观。总的来说 在投资方面 企业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机器人的应用 不能盲目跟风 认为机器人是最先进的就必须使用 或者不用就不能实现智能化。在物流系统升级转型的当口 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物流机器人市场过热现象导致盲目跟风现象频发
沈阳的赵晨先生,身为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与仓储自动化事业部的副总经理,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指出,部分消费者对于机器人产品的认知存在误区,对其功能抱有过高的期望,甚至认为机器人是无所不能的神奇存在。但实际上,机器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汽车行业占到了工业机器人总量的四成份额。在国内市场,汽车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更是占据七成的高比例。
尽管新松物流与仓储自动化事业部的主要业务仍聚焦于传统物流自动化设备、立体库等领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该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此国内众多的自动化物流系统集成商仍然在主导传统设备集成项目。在应用机器人设备的他们还必须结合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情况,注重采用手工、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柔性解决方案。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物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市场部长陈传军对此也表示认同。他强调,机器人应该在特定的环节如码垛、拆垛、装箱、分拣等以及AGV应用中发挥作用。从行业分布来看,机器人在冷链物流、特殊环境作业仓库等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并非所有的环节和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或适合使用机器人。他也注意到市场上存在一种盲目追求自动化系统的现象,一些用户过于热衷采用机器人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原本专注于自动化物流设备的制造商开始将重心转向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在2015年的亚洲物流展上,一些参展商高调展示了他们的机器人产品。尽管有些厂商并未推出机器人产品,但他们对于机器人技术的热情和投入不容忽视。国内机器人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组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发机器人的风险。在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经验积累的情况下,盲目引进技术而不顾后续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方式确实存在较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