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怎么+AI?
在云展览部分,“3D虚拟AI家园”以上海为蓝本,依托3D动态展示、在线云会议、云商洽等技术形式,将传统线下展览转变为线上数字体验。AI家园围绕重点企业特设“AI先导区”,涵盖AI+教育、AI+医疗、AI+交通、AI+金融、AI+工业、AI+基础技术、AI+城市管理与商业共七大场景,打造智能云平台,展现AI产业生态圈。
但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中较为缺少文化产业的身影,不免令人遗憾。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也许才刚刚开始,需要文化产业界的人士为之努力奋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文化产业+AI应该如何发展呢?
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我国从2015年以来便对人工智能进行相关规划。2017年3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4月11日,文化部印发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互联网+”,深度应用、、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对接。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和转换效率,适应互联网和各种智能终端传播特点,创作生产优质、多样、个性的数字文化内容产品。
2017年4月20日,文化部印发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培育基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运用数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
2018年11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水平,加强与通讯、交通、景区等机构的数据链接与共享,建立假日及高峰期旅游采集分析平台,实现对景区、住宿、道路等旅游信息的实时监测。鼓励各地积极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重点推进门票线上销售、自助游览服务,推进全国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手机应用程序(APP)智慧导游、电子讲解等智慧服务。提升智慧产品开发水平,鼓励智慧景区建设,充分运用()、4D、5D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立体、动态展示平台,为游客提供线上体验和游览线路选择。
2019年4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创新驱动,突出效能。加强、、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应用,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促进工程转型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
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发布,明确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邮轮游艇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等业态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超高清、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丰富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表演、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内容及设备、等产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的数字化水平。
近几年,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一些政策中,能看到文化产业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重视,以及融合发展的趋势。
智能服务机器人
“文化产业+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向文化领域深度渗透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化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
在传媒与互联网领域,知识的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在网络新闻、文学等图文内容的创作与编辑方面广泛应用。一些主流媒体如的写稿机器人“dreamriter”、 “微软小冰”及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等都先后将AI应用于新闻报道。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一时间,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最先发布该消息的是一个写稿机器人,地震报道用时25秒,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当人类记者还在惊愕中,机器人已经完成写作并发稿。
AI编写新闻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主题主动从互联网采集内容数据,对内容数据进行自动化的鉴定、审核与筛选,智能分类聚合。未来的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将打破传统媒体的桎梏,实现完全智能化内容创作、跨媒体语义理解和多媒体内容精细编辑。
在影视、音乐与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在剪辑、灯光、后期等很多流程上可以大大提高人类效率,很多科技公司均在探索利用AI创作出更加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在影视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模型,通过研究影片中大量处理瑕疵的案例,可以自动将因光线过少引起的瑕疵纠正成光线饱满而自然的图像。
在音乐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参与到题材选择、初步生成、编曲、声音合成等各种环节。不过,目前人工智能尚不具备人类特有的情感、思维,只是限于辅助人类创作和替代完成部分低质量的重复工作。
在游戏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人工智能用于游戏内容的开发,比如制作游戏的各种素材如模型、贴图、声音、非玩家角色等。例如,基于与技术研发多种游戏开发工具,其功能包括利用照片自动生成材质、将低像素图片还原到较高清晰度等;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让AI观看游戏视频,教它如何重新制作游戏引擎。
人工智能与游戏的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开发出用户体验更佳的游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玩家去玩游戏,如AI lab的“绝艺”战胜了世界棋王柯洁。
AI修复老照片
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以及用户画像等方面,人工智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据介绍,目前,的准确率在安静的环境下已经达到了97%。97%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它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听力水平。
“人工智能写作”目前主要运用在媒体、商业文案等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像等技术大厂,大多是应用在自己的业务场景中。第二类是创业公司,这类企业主要切某个业务运用场景,核心是以AI写作技术提高行业内容方面的效率。第三类是媒体,目前大型媒体都在布局智能写作,往往选择引入以上第一和第二类的合作伙伴充实自己的相关技术。
技术革新驱动文化产业革命性发展,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至今进入AI时代,文化传播、文化管理与文化营销均深受影响。
毫无疑问,不断进化升级的人工智能正在也必将对文化产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真正融合才刚刚开始,社会缺乏“文化+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缺乏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少,政策法制环境不健全,人工智能助推文化产业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困难。
要大力推动AI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产业变革,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创新创意设计,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在技术层面,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聚集文化产品研发、文化内容创作、艺术展演展陈等领域。在业态层面,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文化展陈、产品流通等领域创新。在市场层面,实现精准服务,聚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主决策技术研发,实现用户需求精准反馈,产业链条自主优化和隐形市场自动发觉等功能。
二是创新育人机制,培育“文化+人工智能”复合人才。
引导高校布局“文化+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专业,鼓励培养懂文化产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市属高校布设“文化+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如演艺工程、数字媒体、智能艺术等。鼓励大型文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产学研联盟,定向培养服务文化产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择优打造政府、高校和业界合作的首都“文化+人工智能”高技术人才培训平台,满足现有文化领域从业人员技能再造需求。
三是融合创新要素,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园区。
目前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与文化融合不够,创新主体类型单一。借鉴英国产业发展经验,建立以孵化创新文化企业为目标,以高校、文化创意公司等创造文化的机构为核心,打造运行成本低廉的“文化产业+人工智能”创新园区。
四是强化政府引导,建立文化产业智能服务平台。
颇具未来感的、、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新技术的出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当前,首都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创新创意要素分散,资源配置和产品生产效率低,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平台方面加强引导,打造首都文化产业智能服务平台。
五是鼓励创新创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当前,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应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做好文化知识产权法律普及宣传工作。政府应完善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监管体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领企业重视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侵权保障体系,打击盗版和侵权事件。
文创作品
现有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创新方面的研究尚停留于媒体领域,关于 AI 对整个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构的重要性缺乏关注。人工智能在给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带来契机的,也潜含科技伦理、人文主义与“道德过载”等问题。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重塑文化产业链的也引发了人文主义反思,相比福柯所言“知识序列的崩溃”导致哲学意义上的“人将被抹去”的现实或将更加严重,而人工智能未来自我认同的思想系统的形成或将挑战现实意义上的人的生存;人工智能也带来了管控难题,必须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
,人工智能系统是否拥有法人资格以及选择的伦理也引发了争议,Spilioti ( 2017) 就新媒体环境中的“公共性”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以语言为中心的多语言数字写作以及互联网数据挖掘带来了社会“公共性”伦理的紧张; 且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问题也亟待理清。
另一方面,伴随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介入文化产业,“道德过载”(morality overload) 问题开始凸显。AI被认定知道得越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也越大。
本质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精神性和与精神的关系性: 重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精神关系和精神秩序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在由人工智能主导一系列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时代,创意空间的人文生态,特别是将以人为本、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嵌入人工智能体系,对于实现人工智能的人文化至关重要。
智能下棋机器人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认为“在运用科技创新推动旅游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目前来看,旅游研究还是以人文社科角度为主,从科技角度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成果还不够多。
基于疫情期间,一些在线旅游企业推出云旅游项目,一些景区推出云赏花、云踏青等项目等创新方式。雒树刚表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旅游服务便利化;如何利用、等技术,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如何利用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发展线上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等等问题的思考都将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土壤,更加广阔的空间。
编辑| 张聪聪 实习生黄鑫 审核| 孙晖
来源 | 中经文化产业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