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补贴,机器人产业还需要什么?
近年来,智能制造的兴起使得机器人产业备受瞩目,站在了风口之上。作为新兴行业的重要角色,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竞争力不强和局部过热等。特别是在地方发展目标的“跃进”倾向和现行补贴政策的不规范做法,给机器人产业带来了一定的“虚火”。
针对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和未来,经济观察报邀请了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和企业家,为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献言献策。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市场发展部副主任、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公司总经理刘雪楠等。他们共同探讨了关于机器人产业的一些问题。
关于机器人产业是否过热的问题,姚之驹认为与其说是过热不如说是“内冷外热”。他指出,从技术和市场层面来看,机器人产业还没有进入快速增长期或平稳发展期。尽管近年来机器人行业有所增长,但很多企业的规模并不大,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与此地方对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高涨,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这种扶持政策却导致一些务虚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依靠补贴和优惠政策得以生存,而好的企业却难以得到支持。最大的问题是市场的信号或秩序被打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刘雪楠则从服务机器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现在的行业状况并不是过热而是过乱。虽然外界认为补贴很多,但业内的人却深感实业艰难。他强调机器人产业是一个综合的、时代性的产业,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当前的问题。对于数据的问题,他认为无论是工信部的统计还是民间的统计都有其合理性,因为除了大型机器人企业外,还有很多与机器人相关的小型公司也在发展。
王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他指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一直在发展工业机器人,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现在随着政策的支持、产业园的兴起和补贴的存在,大家都开始关注机器人产业。很多人并不明白机器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因此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他认为各种事情的发展都有其必要的阶段,随着大家的关注和投入,机器人产业会逐渐沉淀下来并得到发展。他还建议地方上的产业园应该各有侧重点,以引导产业更好地发展。
国家补贴政策的支持,对于产业而言更像是一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对于企业而言,真正需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达到一定的水平,自然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关注,资金也自然会汇聚而来。
经济观察报提到,目前机器人企业的数量众多,补贴无法做到雨露均沾。事实上,因补贴政策引发的骗补行为在行业内部已经相当普遍,这无疑引发了关于市场竞争公平性的讨论。姚之驹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直接给予补贴的政策并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普惠发展,反而可能引发市场秩序混乱。他强调,真正好的企业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投机取巧的企业却得到补贴,这种现象显然有悖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张送根指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总体实力较弱,制约了研发能力的投入。与国外的机器人巨头相比,我们的研发经费远远不足。机器人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充足的研发投入,技术无法凭空产生。尽管财政补贴的金额已经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机器人技术研发的巨大需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补贴方式上,确实存在调整的必要。张送根认为,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国家意志和战略性投入。一流的人加上“一流”的钱,才能出一流的产品,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他主张扶持龙头企业要有针对性、差异化,对于初创企业也要鼓励创新。
除了补贴,打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也是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姚之驹认为,资本的逐利本性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补贴很难解决公平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可以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例如推行采购,并通过产品的应用验证来支持好的企业。
在解决企业的资金缺口问题时,除了依赖补贴和投资环境,还需要重视政策环境的建设。刘波指出,核心部件和技术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创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来提供帮扶。他提到,制定标准和提供好的实验、评测环境是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姚之驹也强调,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标准制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包括检测认证、市场规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缺失,是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他提到,国家正在推广同标战略,即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制定方式。只有通过科学的标准制定和严格执行,才能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补贴无疑是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科学和公平的方式。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也是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其中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和规范,通过创造有利于创新和市场发展的环境来推动产业的进步。面对当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全球推动新标准的步伐,我国的国家标准相较于国际似乎显得落后了三五年。这种滞后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如同一道无形的障碍,阻碍了行业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创新。这种滞后并非单一企业所能主导改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第三方评测机构显得至关重要。它的建立不仅仅是向市场传达一个准确信息那么简单,更是一个行业自我革新的重要举措。事实上,许多国产产品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与进口产品存在巨大差距。在某些性能指标上,我们甚至已经超越了进口产品。本土的产品和技术在许多应用场景下也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由于缺乏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和有效传导这些信息,市场的认知仍然滞后。为此,去年四部委联手推动建立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力图通过这一平台,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标准化进程。这项工作虽难,但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逐步推进。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缩小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进一步推动本土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家用机器人
- 除了补贴,机器人产业还需要什么?
- 福硕科技CNC大型车床系列 FBL-510,520,530
- 理解T-Smart的三个重要维度
- 浙江工业机器人调试实训台哪家性价比高?系统
- 人工智能信息服务:你在哪里、在干什么,数据
- GSK RH06B1-1490七轴工业机器人
- 人工智能最典型的案例 人工智能的案例有哪些
- 乐高小机器人怎么拼,乐高小机器人怎么拼手脚
- 可变形乐高机器人,可变形乐高机器人超级难
- 乐高机器人搭建,乐高机器人搭建技巧ppt
- 工业机器人排名,工业机器人排名
- 智能技术赋能现代企业:优化运营的七大关键方
- 连续8年欧洲市场增长最快 海尔四大高端品牌亮相
- 到2025年产业增值达140亿元 深圳市培育发展激光与
- 智驾Tier 1拓界机器人,又一风口即将起飞?
- 《中国制造2025》聚焦机器人产业推动发展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