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带我们乘风破浪,齐聚20多家头部企业的这栋楼
今天,位于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SHANGHAI AI TOWER)正式启用。双子楼建筑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方米,是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徐汇区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T计划”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聚集成长空间,形成集总部办公、国际交流、示范应用、展示体验、孵化转化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发展平台。
目前,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已20多家AI领域的头部企业入驻。包括上海期智研究院、上海树图研究院等高端研究平台,微软、华为、阿里、联影、明略、依图等头部企业,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等高端学术交流组织等均已签约,部分企业已完成入驻。记者在现场探营中发现,入驻企业的研究及技术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
借助于这个新载体,一条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竖起来”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正在AI大厦“当空舞”。在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这一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旗舰下,包括绿地汇中心、东航滨江中心、航汇大厦以及在建中的滨江城开中心、阿里巴巴、梦响强音等一批载体,将支撑起浦江之滨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的西岸智慧谷,集中布局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头部企业、瞪羚型企业及生态链企业,带动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设。
医疗设备“”,赋能精准诊断
联影智能,一方面主攻医疗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对疾病病灶展开筛查,也致力于把联影大设备做得更加智能化,让大型医疗器械也实现。联影联CEO周翔举例说,医疗设备的在中国尤其有意义,因为很多基层可以配备很好的设备,唯一缺的是可以操作的好技师。如果把机器尽量做到自动化,智能化,让它产生出来的影像质量更好,后端做疾病诊断就更精准。
他说,智能化的自动安全设备,一方面可以帮助医生查漏检测,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医疗充分赋能,释放出更多人力。实际应用方面,目前这些设备已经开始在临床用于筛查早期癌症,阿尔茨海默症,以及各种心源性疾玻
智能应用,建筑实现全周期管理
技术,说白了其实就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布式的账本,结合AI技术应用,就能够给各行各业提供非常可靠的内核系统。上海树图研究院CTO伍鸣介绍说,当下分布式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深融入各行业产业的场景里。
他举例说,最近研究院和上海建筑学会,正合作一个项目,用来建立并管理建筑的全周期过程。建筑行业有多方参与,他们协作沟通,需要一个很好的系统管理。包括数据的传感等问题。AI技术可以让整个建筑项目的所有的信息自动管理,准确记录在链上。
并为将来的分析提供一个很好的原始数据驱动。可以更准确地对建筑的质量以及建筑故障进行全周期管理,也帮助整个行业里面建立征信系统,利于的数据化和数据金融化。为整个建筑行业赋能。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太花钱怎么办?这一平台促进资源整合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可现实却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费心费力”。每当进行实操技术培养时,就必须有人工智能设备的支持,而这往往需要花上大量的资源与经费。
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正是能解决人才难题。据创新院研发部负责人牛红星介绍,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实训平台可以有助于资源调度,通过采购服务付费的方式,对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对前沿技术进行调动。具体来说,原本一个机构购买一个硬件,只能支持一个班级,但通过这一平台,相同的硬件可以支撑10个班级的学习。
人工智能+分析决策,让地铁检修更加智能化
走进31楼的明略科技,引入视线的便是一张显示屏,从广告数据分析到地铁线路运行,一点一滴均呈现于屏幕之上。这是旗下的中台服务技术,通过多模态人工智能和技术,连接人、机器、组织的智慧,为企业在营销管理领域提供基于的智能决策支持。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出行,也离不开明略科技的身影。据明略科技CEO吴明辉介绍,上海地铁17号线从建成之际,便与该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在车辆上安装的传感器,后台可以进行相应的数据采集,并将其集中于同一个数据平台。一旦车辆有环节出现故障,远程平台即刻得知,并迅速解决。吴明辉介绍,这一应用不仅可以降低车辆运行过程中因故障导致的车辆下线,还减少人员维护成本。目前,该技术已经全面应用于上海地铁线路中。
作者顾一琼 占悦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