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业烦恼:平均缺工率30%
在一个雨后清新的下午,梁钟铭,这位龙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坐进他那辆标志性的“一国两制”轿车中。他的目的地是东莞市区的银行,而途中,他的思绪已经飘得很远。面对利润下滑和设备更新的挑战,尽管已经过了剧痛的阶段,但他的资金链条依然感受到压力。
一本关于《互联网+》的新书在车门框上摆放,他已经翻看了几十页。在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这位从事制造业的管理者深知跟上潮流的重要性。在互联网和创客的热潮中,他正处在摸索阶段。
在从龙昌集团所在的常平镇到东莞市区的四十分钟车程里,他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他坦诚地分享了人力成本增长带来的压力,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他有时会抱怨企业资金周转的周期与工资发放的矛盾,但他知道制造业环境的改变已经无法逆转。工人的工资在上涨,权利保障的意识也在提高。这一切都在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是否应该逃离或自我更新的选择问题,梁钟铭选择了后者。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总能提供丰富的分析样本。东莞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龚佳勇认为,虽然外界对东莞制造业有所担忧,但他并不悲观。他强调这是一个成长中的烦恼,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
东莞市的研究报告展示了制造业的积极变化。智能手机产业蓬勃发展,云计算应用企业超过两千家,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到数百亿元。东莞成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些企业正在被淘汰,但那些能够留下的企业已经具备了更强的抵抗力。
梁钟铭是人口红利的受益者之一。当年他来到东莞投资办厂时,主要是看到了劳动力的优势。如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法规的变化,他不得不进行转型。他回忆起从玩具加工到转型内销的历程,感慨良多。他的企业在的帮助下逐渐扩大规模,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一代农民工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企业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并做出改变。梁钟铭深知自我更替的重要性,他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轻易离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起创造的辉煌历史和未来。在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时代背景下,《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制造业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让工人们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同时也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梁钟铭和他的企业正在积极应对努力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在东莞塘厦镇,有一位名叫王磊的打工者,今年四十二岁,是一名塑料制品公司的磨具工人。每个月的收入,包括加班费在内,不足五千元。他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了一个行业内的秘密:新员工入职一年内,单位不会为他们购买社保,而是会从工资中全额扣除这部分费用,直到工作满一年后才给予缴纳。这种情况在制造业中普遍存在。
龚佳勇指出,东莞制造业的缺工率近年来持续在30%以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制造业开始将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和南亚等地。中国制造业仍具有竞争力,因为中国工人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在印度,火车速度较慢,这实际上增加了时间成本。
在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自动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龙昌集团是一家拥有玩具机器人制造基础的企业,已经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在龙昌集团的车间里,除了包装工位需要较多的人力外,其他工位的机器设备已经逐渐取代了人工。企业的负责人梁钟铭表示,现在要么增加机器设备,要么将企业搬迁。目前,企业已经引入了全自动装磁铁机等自动化设备,不仅减少了人力需求,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了工伤事故。虽然引入自动化设备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但长期来看,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东莞市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机器人产业被列为其重点发展产业。市投资建设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并开展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请项目,已收到大量有效申报项目。初步统计显示,这些项目预计能减少大量用工。梁钟铭认为,机器代替人工是一种趋势,但是否会进入机器人代工时代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东莞市厚街镇是一个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制造业开始逃离该镇。与此展会经济却在这里蓬勃发展。一些企业选择将生产工厂搬迁至东南亚国家以利用人口红利。中国的内陆省份仍在大力招商,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这些优惠政策使得一些台湾纺织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开始从沿海地区搬迁至内陆省份。虽然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但内陆省份仍在复制沿海地区的模式。这使得东莞等沿海城市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尽管如此,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仍在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在积极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像来自湛江的打工人员王磊就负责收集磨具,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新,磨具的翻新速度也在加快。这是一个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机遇。梁钟铭的玩具产业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马来西亚。2005年,马来西亚工厂投产,产值逐年上升,至2015年已与中国内地工厂持平。而在仅仅几年前的2007年,马来西亚生产的比例还不足30%。他在常平的厂家也进行了战略调整,从出口转向内销。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梁钟铭在2008年成立了中国区域营销中心,迅速占领国内市场,批发渠道已覆盖全国各地80%以上的区域。
与此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许多传统制造业开始向环保产业转型。《环保的生意》中提到的东莞市绿巨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由原先的电机生产转为水污染处理领域,其总经理潘天明透露,目前东莞有近千家水处理公司正在蓬勃发展中。国外的高价设备并不适合中国的水质状况,这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制造型企业车间清洗和锻造冷却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就给水处理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机会。
有些人选择“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型,如曾经的空调配件生产商邓光荣。他放弃了企业转型,开设了一家E酒店,融合了咖啡厅、精品酒店和书吧等元素,满足个性化需求。罗嘉斌则通过改进中国古城墙的糯米灰浆技术,研发出家具行业的绿色产品——福娃牌糯米漆涂料。他的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利润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他正在尝试打造一个覆盖环保漆全行业的电商平台。
东莞的太阳能产业也在持续发展。吴松华是当地一家太阳能公司的老板,他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备受瞩目。最近,他在内蒙古成功中标了一个大型热水改造工程。尽管东莞的制造业仍面临不确定性,但太阳能生产厂家并未出现明显的衰败迹象,这得益于的政策导向。尽管如此,这个市场与前些年相比也不太乐观。总体来看,无论是玩具产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领域,东莞的企业家们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