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在硝烟中奋力拼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已渗透到钣金加工、抛光打磨、喷涂、分拣、包装码垛等各个生产领域,成为“中国制造”的得力助手。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正朝着构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迈进,计划培育若干家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集群。在用工密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机器换人”项目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银白色的待焊车架在输送带上停下,紫色的机械手稳稳地固定住它,紧接着,几台亮黄色的机器人瞬间完成焊接工作,火花四溅中,焊点精准无误地连接在一起。这是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的焊装车间里,每天都上演着的生动一幕。这个自动化程度高达97%的车间,目前拥有452台机器人,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回顾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速度与激情并存的时代。在短短的几年间,机器人的销量从2011年的2.2万台跃升至2014年的5.7万台,中国连续两年稳坐全球机器人市场头把交椅。如今,“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为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的装备需求为机器人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策的推动是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催化剂。早在2012年,中国就开始在机器人产业进行国家级的战略布局。如今,《中国制造2025》中的“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任务更是为机器人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在这一政策引导下,许多企业开始转型,向智能制造业进军。
像力生公司这样的企业,正由原本的机械设备行业全面向智能制造业转型。他们不仅成立了培训中心,对员工进行机器人应用的培训,还计划增设工程中心,进行视觉应用和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这一转变正是响应了政策号召,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
不仅应用企业在享受政策的“馅饼”,许多企业也看到了机器人销售和集成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机器人技术协会的见证下,中国从事机器人业务的企业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回想起几年前,某些企业在寻找合适的机器人集成商时还十分困难,而现在,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这个时代,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焊接车间到智能工厂,从机械设备到智能制造,机器人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在这个变革中,我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价格硝烟中的机器人产业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研究者,罗百辉在对4000多家机器人厂商的分析后指出,超过75%的企业实际上扮演的是系统集成商的角色。他们并不直接生产机器人,而是采购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本体,为客户提供定制的系统解决方案,业内称之为“交钥匙工程”。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价格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国内一些企业的报价,几乎只有外企的一半。这种价格战对于应用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
蒋仕元在曾经任职的3C企业中设立的无人化车间,收回成本的周期相当漫长。为了争取客户,他及同事们不得不投资高端设备以获取订单。但在竞争激烈的201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快速回本成为了行业的新常态,一些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将原本需要十几人的生产线缩减至两人,大大提高了回报率。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之战中,一些企业甚至提出了“不回避价格战,主动发起价格战”的口号,使得这个新兴行业在初始阶段就充满了竞争的氛围。自2012年开始涉足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张高强透露,其所在公司的利润率仅为个位数。
东莞机器人技术协会的蒋仕元看到的更多。他指出,随着机器人的热潮涌起,许多与自动化无关的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个行业。行业的残酷竞争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已经开始无法维持。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一个高度依赖人力资源的产业,缺乏高端人才成为许多企业承揽大型项目的瓶颈。预计未来三年内,这个行业将经历一次大洗牌。
虽然中小型企业在价格压力下倍感压力,但大型企业的日子却相对好过。上海发那科虽然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但其经营管理、系统研发和集成都在中国进行。尽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公司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另一家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亦以系统集成业务为主,其业务营收和毛利率均表现强劲。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差异化表现既源于系统集成能力的高低,也与其议价能力息息相关。面对国际四大机器人生产巨头——库卡、ABB、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的强势竞争,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四家企业占据了全球机器人市场的一半份额,在中国市场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国内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在质量上与国际巨头仍有明显差距。例如,在无人化生产线上,机器人的故障率是一个关键指标。国内企业的故障率远高于国际巨头,导致许多企业虽然有心使用国产产品,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国际品牌。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对多关节机器人的需求巨大,但供应商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性能、稳定性和精密度等方面与外资品牌存在差距,因此出货量有限。即使是这有限的出货量也引发了外资品牌的警觉。一些国外企业开始采取降价措施以应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在这个充满硝烟的市场中,国产机器人产业仍需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击2025:智能制造的时代革新
中国制造,不仅是标签,更是对无限潜力的追求。“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蓝图已经铺开,智能制造是核心,但仅有智能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品牌,满足市场的需求,巩固工业基础,提升国际竞争力。
《指导意见》为行业指明了方向,明确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高峰。在这一赛道上,我们将涌现出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形成数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也将大幅提升。
尽管目前销量前十的机器人品牌均为国外品牌,但国内企业的崛起势头不容忽视。广州数控、新松、埃期顿等品牌正在逐渐赢得市场的认可。这种认可背后,是民族产业精神的觉醒,是对服务质量的重视,更是对国内企业持续创新的肯定。
广州数控的成功经验在于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入市场,了解用户需求,持续创新。他们攻克了减速器的技术难关,掌握了全套核心技术,被认定为最有希望实现自有技术批量生产的企业。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千台出货量,更是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除了整机生产企业,如南通振康这样的关键零部件研发企业也在为国产机器人的崛起贡献力量。外资企业的重视方向——视觉感应和远程程序控制——也正是国内企业努力发展的重点。国内企业正在数字化车间、远程故障诊断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实现智能化生产。
视觉感应和远程控制是智能化生产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替代人工进行简单操作,而是能够适应更多规格的产品和工种,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生产。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国内企业正紧跟外资企业步伐,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国内企业崭露头角,为中国制造注入更多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时代的来临,共同见证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