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做 人机协作还有哪些无限可能

服务机器人 2024-12-13 15:38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生动描绘】一幅繁忙而富有科技感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国内一家企业的流水生产线上,配送机器人正在忙碌地穿梭。它们仿佛是现代工业的精兵强将,稳稳地将产品配送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这些机器人不仅在工厂内驰骋,甚至在湖南省长沙市经开区东方智造港内为企业配送午餐,它们精准的配送和无接触的服务方式,赢得了广大员工的青睐。

内容提炼】

回想起2017年,中国的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0.2亿元,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到11.6亿元。送餐机器人的运用正在推动着国内餐饮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了“机械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做”的愿景。

技术革新】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众多机器人厂家纷纷研发出更先进的送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拥有卓越的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能力,甚至能够做到“任意角度行进,遇障即停,随转即走”。它们不仅在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在外观设计上也更具人性化,更能满足消费者对人机互动交流的新需求。

人工智能大会瞩目瞬间】

在不久前闭幕的2020年第六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各种人工智能产品的亮相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上海一家公司的智能末端配送站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这个配送站包括智能机器人、数智化管理平台和数据调度中心等,为楼宇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无接触配送服务。这一创新技术正是应对疫情期间无接触配送及就餐需求趋势的明智之举。

未来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送餐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它们在餐饮、医疗、零售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智能末端配送站的出现,也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让智能科技真正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送餐机器人在餐饮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日益见证到智能化新场景的魅力。不止在中国,安全便捷的中国送餐机器人已跨越国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一成就的背后,彰显了中国日渐成熟的人工智能和商用服务机器人技术。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增速已超越全球平均水平,市场规模占比更是超过25%,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机械工作的自动化成为趋势,送餐机器人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例如,日本福冈市的一家连锁餐厅引入中国的送餐机器人“PEANUT”后,显著减轻了员工负担,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力量。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2010年,世界上第一家以机器人服务为主题的餐厅已在中国的济南开业。当时,虽然餐厅的送餐机器人还只能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无法做到随叫随到,但这一创新仍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引进机器人。而真正让送餐机器人实现降本增效并大规模兴起,则是在2016年之后。

自那时起,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机器人专项支持政策,通过战略引导推动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已成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发展对象。今年的《工作报告》更是强调了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性,预示着人工智能产品将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人技术迭代升级,推动餐饮智能化发展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机器人已从外观、种类到性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些机器人行动灵活,工作效率惊人,最快仅需20秒即可出餐,每小时传菜高达850盘。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餐厅内多达数十个机器人忙碌穿梭,其中不乏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成果。

从机器人主题餐厅到全自动化餐厅的转型,反映了送餐机器人在市场上的迅速崛起。短短十年间,这一领域的发展已从新奇设备的小范围尝试,转变为餐饮企业广泛引进机器人的普遍现象。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在迅猛增长,2017年仅为0.2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已飙升至11.6亿元。

面对餐饮业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送餐机器人的应用实现了“机械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做”的愿景,推动了国内餐饮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人们关于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失业的担忧,普渡科技首席执行官张涛表示,机器人和服务员是协作关系而非替代。机器人接手传菜等机械、重复的工作,让服务员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直接服务顾客,提升幸福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近年来,送餐机器人在国内餐厅的亮相愈发频繁。除了疫情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国内送餐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机器人不仅能为顾客带来新奇体验,其实际使用价值和性价比才是衡量其实力的最重要标准。

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是送餐机器人的基础能力,其技术成熟度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应用落地程度。张涛指出,餐厅是一个复杂的室内配送环境,机器人需应对客流量大、空间狭窄、障碍物多、效率要求高等挑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先进的机器人甚至可将外卖直接送上楼,为顾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在过去的新闻中,曾报道过广州一家餐厅的机器人服务员因无法胜任工作而被解雇的事件。原因是它们无法处理复杂的餐厅环境,如不能端汤水过多的食物,只能沿着固定路线送餐,且无法躲避餐厅内的人员活动,导致食物容易洒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在新一代机器人身上是否还存在这些缺陷呢?

张涛指出,送餐机器人在研发制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是如何在复杂的餐厅环境中通行。餐厅的过道狭窄、设施多样,且存在人、物等动态障碍物。这需要不断更新的导航、感应等技术来克服这些客观限制。早期的机器人主要依赖磁条导航,这在工厂仓库中可能适用,但在餐厅环境下却不太灵光,还会影响餐厅的装修和布局。幸运的是,同步定位与建图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对餐厅过道宽度的要求也在不断降低,从最初的1.2米缩减至如今的60厘米。

为了提升送餐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能力,国内许多机器人制造商都在研发更先进的技术。通过结合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编码器等多种传感器,加上同步定位与建图算法,机器人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即时定位,甚至在任意角度都能遇障即停、随转即走,极大地适应了起伏路面和客流量大的环境。机器人的容量、负重和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如今,除了餐厅,机器人配送服务还扩展到了写字楼、商场、酒店、医院等场所。前不久,在广州,外卖骑手小李就体验了这种新型的配送方式。张女士在写字楼内要求通过机器人送餐。小李只需在机器人中录入用户手机号和楼层信息,就可以把包裹交给机器人。之后,机器人会跟随人群进入电梯,自主呼叫目标楼层,将外卖送到张女士手中。

智能机器:国家技术实力的新体现

在南京的一家餐厅内,一场特殊的对话正在上演。“小花生,小料在哪拿?”询问声起,服务生“小花生”灵巧回应:“请随我来。”这是由擎朗智能公司打造的智能服务生,以其智能化的互动赢得了用餐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人机互动交流,正成为消费者对送餐机器人的最新期待。这也标志着机器人服务员在逐渐向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较于过去机械式的送餐机器人,如今的它们更具温度,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

以普渡科技在2019年底发布的“贝拉”为例,这款全维感知送餐机器人不仅外形上借鉴了猫的设计,更加具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贝拉拥有先进的交互功能,使得使用者在与它的互动中能够感受到如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AI语音模块、触感反馈和表情反馈共同赋予了贝拉更强大的情景对话能力。当你摸它的耳朵时,它会回应说:“好痒呀。”在过道里遇到行人时,它会礼貌地说:“就让你先走吧喵。”若长时间打扰它工作,它还会略带不悦地表示:“再摸就要秃了喵”。

人工智能与人类进行深层次互动不仅彰显了科技的人文关怀,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中国拥有海量的数据和实践经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恒大经济研究院的任泽平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要真正实现“感知、思考、决策”,首先需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原始数据对计算机进行训练。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高渗透率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中国在数据量上已占据领先地位。预计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数据量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增长,达到惊人的48.6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7.8%。这将极大地促进人工智能的训练,使相关模型更加精准和丰富。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展示,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真实写照。今年三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包括人工智能训练师在内的16个全新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顾名思义,他们是使用智能训练软件的专业人员,在人工智能产品的运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以及性能测试跟踪等辅助作业。他们的核心目标就是让机器人产品更好地理解人类意图,实现与人顺畅沟通。这一职业的崛起,与中国在人机互动方面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在多种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紧密相连。

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基础性创新上对中国有先发优势,但在应用型创新方面,中国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国内中游的硬件应用型科技公司数量众多,且日益壮大。随着众多行业如餐饮业的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加速推进,多种因素的叠加使得智能餐厅、智能酒店等新型业态更容易快速应用和发展。这也为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一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其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认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