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字号工业机器人崛起出圈
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和应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展现出无限活力和魅力。羊城晚报为此特设《新势力新观察》栏目,意在聚焦这些新行业、新领域和新变化,深入解读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力。
由比尔·盖茨十年前提出的预言,到今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例,无不体现出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从无人驾驶的汽车到自由飞翔的无人机,从战疫前线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到日常的外卖送餐车,再到深入煤炭矿山的智能机器臂以及数据机房的智能巡逻机器人,机器人已从科幻电影的虚构走进了现实生活,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切都表明,机器人时代已经来临,它们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和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在《新势力新观察》栏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新兴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轨迹,解析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前景。我们将通过实地采访、专家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新行业、新技术和新应用。我们也将关注这些新兴事物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羊城晚报的记者们将倾力呈现这一系列深度报道,为广大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个栏目带来的精彩内容,共同见证这个新时代的崛起。近日,拥有中国原创技术的SoFlu软件机器人震撼登场,它赋予了普通程序员强大的能力。结合这一机器人,一个程序员就能完成软件的后端开发、前端构建、测试及运维工作。这就像是一人负责一个完整项目,标志着软件开发已进入自动化时代,也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经深入到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在广东,机器人制造的新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数据显示,广东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3.9%,且产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
不仅是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整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据工信部数据,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也从7.2万套跃升至21.2万套,年均增长高达31%。而到了2021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366044套,同比增长了惊人的44.9%。
随着制造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机器人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工具。我国不仅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而且在机器人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让人期待更多的创新与突破。随着电商大促的钟声响起,广州市黄埔区的京东物流仓已然开启忙碌模式。在这里,被誉为“地狼”的物流机器人如同穿梭在货架丛林的猎手,载着满满的货物快速游走。工作人员只需于工作站,便可轻松取得所需货品,一改传统的“人找货”模式为“货找人”的崭新篇章。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更是智能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京东物流的智能化升级并非孤例,如今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机器人运作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正如工信部所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的那样,机器人产业正面临提高创新能力、夯实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等五大任务。市场的预测更是乐观,预计明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逼近600亿元大关,机器人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对工业机器人的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升制造水平。工业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且迅速成长的产业,必将在未来的生产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智能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这背后是科技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已经从单纯的机械操作进化到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水平。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完成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质量。
市场的需求也是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的重要因素。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智能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物流等多个领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是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扩大,智能机器人将在未来的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制造领域,随着对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和传输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好奇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背后的推动力。在这背后,不可忽视的是5G技术的巨大贡献。随着5G商用化进入第三个年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5G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为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飞跃发展铺平了道路。
行业专家指出,5G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从消费领域向工业领域的拓展,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借助大带宽和低时延的优势,5G毫米波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复杂厂区和户外恶劣环境中,组网和接入的难度大大降低。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5G基站数量已超160万座,5G终端连接数更是突破了4亿大关,应用范围涵盖了交通、医疗、教育、文旅等多个生活领域。
在东莞华为松山湖园区内,一条基于5G专网的智能手机生产线已经投入运行。生产设备通过安装5G工业互联网关,实现了无线数据采集、AI人员动作识别、AI高清视觉检测等功能,覆盖了整个3C制造流程。这是广东移动与华为共同打造的5G网络全覆盖的智慧工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基于5G工业专网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新标杆。
在这个智慧工厂中,5G技术的应用无所不在。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流畅地执行自动监控、装配、产品质检、AR巡检等各项任务。生产工人则通过远程监督作业,与机器人并肩工作,显著提高了生产线的效率。更令人瞩目的是,通过5G与机器视觉技术结合的AI边缘检测应用,巡检效率提升了30%以上,实现了生产监控的“无人化”,改变了过去依赖人工监控机器和产能的局面。
5G技术正在助力中国智能制造迈向新的高度,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在珠海,中国联通与格力联手打造的5G+智慧工厂展现出了惊人的成果。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管理效率提升了超过10%,作业准确率更是提高了30%,控制调度系统的响应时间也减少了50%,年节约生产成本高达1500万元以上。在质检环节,格力的创新尤为突出。他们应用了5G+AI视觉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机械臂,实现了快速检测、自动参数调取和智能判定结果。这一创新已经应用到空调外观包装、压缩机线序、自动电气安全等十多个检测环节,每年可节省质检成本超过120万元。
来自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的消息显示,今年广东计划新增5G基站5万个。预计到2025年,广东的5G基站数量将达到惊人的25万个。业界普遍认为,5G技术因其高速率和终端接入优势,将大大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性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机器人在制造业服务产业的应用将创造出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的价值。
广东在机器人产业方面的表现堪称翘楚,被誉为“尖子生”。这里汇聚了库卡、大族、川崎等知名机器人企业,同时也孕育了一批正在崭露头角的本土“新秀”,如深龙、嘉腾、利迅达和海川智能等。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33.9%。广东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这里不仅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聚集地,也是新兴企业蓬勃发展的摇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广东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机器人竞赛的赛道上,制造业大省广东已经抢占了先机。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利的政策,广东正全力助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2020年的《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瞄准了智能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蓝图。预计至2025年,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营业收入将达到惊人的800亿元。其中,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船)将成为主要的增长引擎,分别贡献200亿元和500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年产量也将超过10万台。
对于如何将广东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疑问,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的权威人士任玉桐在接受羊城晚报的采访时阐述了广东的优势。他提到,国内的机器人生产和使用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广东的珠三角地区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研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政策层面,广东也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战略眼光。在2021年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为依托,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示范应用,意图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
最新的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今年4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4.1%,占全国的比重高达32.5%。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广东在机器人产业领域的实力和潜力。记者观察
尽管国产机器人在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积累不足的问题。专家们指出,原创性研究、理论探索和正向设计能力的欠缺,仍是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艾媒咨询CEO张毅明确表示,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创新和应用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强调,我们必须正视关键零部件在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勇于突破创新,实现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助推国产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对此表示赞同,并强调国内外的机器人技术在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他提到,从机器人的载重、负荷、精度及使用时长等方面来看,国内机器人都未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无人工厂”“黑灯工厂”,当前的技术积累显然还远远不够。为了支撑“机器人热”,持续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工作必不可少。
国产机器人的发展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张毅和任玉桐所言,只要敢于正视问题,勇于突破创新,国产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期待着国产机器人在技术领域的更多突破,为我国的智能制造贡献力量。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