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加速进步、创新成果迭出的今天,强大和便捷变得垂手可得,此起彼伏。人们用淘宝平台交易,用腾讯平台微友,用百度平台搜索,因为三大平台感受到自己的身形暴涨,无所不能。而日常生活更是沉浸在电视、、电脑和手机四块屏幕之中,似乎自己就是媒体的主,当了心灵的王。
其实,互联网的功能,决不限于刷出生活百事通,带来娱乐新体验,而是在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动力上,把制造业引领到新高度,崛起了。如果说1.0出现了自动化,2.0实现了电气化,3.0开始信息化,4.0则是走向智能化。一场制造业的革命,以“机器换人”为标志,颠覆传统流水线,演绎着明天的效益翻番和无限可能。
在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国内首个智能工厂实验室里,加工线上的工件被贴上了不同的电子标签,个性化的生产单元由此起步。寻找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增长动能,以生产要素的自由化为前提,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为倒逼,“中国制造”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将有限的劳动力用来制造,让机器人参加具体的生产,从而形成自动化的高科技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此种革命性的创举意义非凡,也将对制造业的成功转型起到决定作用。
穿越时光隧道,遥想人类当年,文明起源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时期,从农耕技术的诞生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从磨制石器的出现和复合工具的进化,人类在不断探索中扩大了对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的变化催生了科技创新成果,制陶技术、农耕技术和石器技术不可或缺地成为支撑文明进步的三大技术。这也是火起来的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所表现的生动场景。
行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常熟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300多家,正倾力打造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三个千亿级产业。由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身,由半自动化向自动化过渡,全面对接“中国智造2025”,效果已显,任重道远。以开关制造、创美工艺、天银机电、拉波尼服饰等一批典型企业为代表,方向路径明确,投资改造到位,产学研用融合,显示出创新体系支撑的强大生命力。生产过程中的简单与不简单,其实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简单累积到一定程度趋于复杂,复杂沉淀到后来走向简单。大道至简,基础起步,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存在安全隐患较多的企业,鼓励和引导装备制造企业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企业急需的机器人,为“机器换人”提供保障,不失为实际出发的良策,有的放矢的妙计。
“机器换人”,人要提高,这是一个必然引起关注的问题。从“用工荒”到用机器,对企业的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机器换人”不是简单地买进自动化的生产线就完全达到了目标,还需要打通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管理和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等关键节点。
纵观十多年前,当某些西方传统工业国家欢呼进入后工业时代,德国对工业的忠实还曾经遭到别人的嘲笑。由于市场的活跃、教育的同步,德国的年轻人愿意当技术工人,为工业4.0提供了优质资源和高素质团队,由此推动了德国工业的现代化。为此,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相同步,用政策营造空间,以企业作为平台,让培训形成机制,强化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关怀和爱护,也就自然成为服务“双创”的题中之义。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一副喜欢的对联“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在新形势下服务“双创”,要立足于产业升级,技能为先。在政策上,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要同步推进,建立健全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在企业中,要坚持用人导向,建立健全现代技工培养体系;在社会上,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推出基层实践的新招,有竞赛聚力、平台为媒,纳贤引智、拜师学艺,厂校协作、服务上门诸多方法。而诸如群团工作服务经济,发挥作用,也可使与企业的合作常态化,让科技人员抱团献智,攻关研究群策群力。
“机器换人”与服务“双创”互荣共生,彼此渗透,携手提升,一张立足创新驱动,面向基层服务的工作图谱清晰可见。创新的胆气来自对规律的把握,转型的文章凭借有前瞻的思维,以此才能助力现代江南名城走上“互联网+制造”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