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摧枯拉朽 服务机器人如何打好发展牌?
2017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回望2016年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仍出现“资本泡沫”现象。对于机器人蓝海领域的呼声过高,导致资本的纷纷流入“高烧”严重。有业内人士指出,2016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进入盲目发展状态,产品缺乏统一标准,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在资本泡沫与市场隐患下,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该如何发展?
检测体系更加严谨
1月3日,质检总局、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的意见》,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企业产品的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该文件的发布,意味着国家开始系统性规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
针对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建设,《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和服务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认证平台,鼓励前沿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方法的研究和认证服务创新。具体实施上,依照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由国评中心和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实施方案2016年分别开展关键零部件认证和工业机器人的检测认证,2017年开展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评估。与此对应,企业则应在2016年完成所有测试设备的校准及报告、2017年完成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产业发展植根核心技术
服务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是,可以自主定位、自主路径规划和自主避障。传感器的精度与集成度,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认知观察、空间定位与自主规避策略的选择和执行质量。芯片是服务机器人的“大脑”,承担着数据分析和处理的任务,进而决定了服务机器人的运算能力、移动性能等。而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人脑神经网络的模仿,使服务机器人不再是一个“固化”的工具,而是一个会思考的贴心“秘书”。,通过对算法的优化,服务机器人可以在未知的环境中,更好地生成地图、规划路线,从而安全而高效地躲避障碍物。
综合来看,随着传感器与芯片的发展,深度学习算法和SLAM算法的进步,以及领域的细化,服务机器人市场将面临“大洗牌”。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发展除了离不开对市场准确把脉外,突破核心技术具备长远发展意识同样重要。毕竟表面的模仿跟风很在市场洗牌中败下阵来,只有精准市场定位植根于技术才能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场景化运用成大势所趋
服务机器人“服务于人”的本质,决定了服务机器人最终将朝着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进军各大领域“抢饭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精准市场定位,提高专业对口的服务型机器人将是下一个市场风口。当前业内普遍认为,2016年是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元年,而2017年则是服务机器人的渠道元年。
机器人行业发展迅速,为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公司的商业模式已从单纯的硬件产品销售,逐步转变为满足用户场景运用需求。未来,如何大幅度降低服务机器人的成本,落地到更多、更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这将是服务机器人企业打开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意味着机器人也许很快就会出现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