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 2021-11-09 10:56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早前,由于中美在工业科技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在读到偏未来类的网络小说时,有作者是这样设定的:中方注重开发人自身的潜力,利用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使用特殊病毒提高了特战队员的身体素质,并研发出了配套的生物盔甲;而美方则利用最先进的工业科技,制造出了类似机甲的产品,装备特战队员。就这样,在某次特殊任务中,中美最精锐的特战小组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作者的这种设定,很明显的体现了作者心目中,中美在工业科技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中方需要注重提高人的因素,而美方则在不断的提高装备性能的理念。这种理念,恐怕很多国人都有同感。不过实际上,美方也是有这种理念的,比如漫威超人电影里的“穷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的概念;而小说设定里的中方“最先进的生物技术”,那也是工业科技啊。这说明中美的理念其实是差不多的。
米国队长算是“变异”的代表
所以在读到那段情节时,我总是有一种担心,那就是在设定中,适合特殊病毒的人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在美方大片里也是如此);训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有顶级天赋的人的比例也是非常小的,所以真正能与美方机甲对抗的特战队员,只有极少数。而美方则在不断的提高机甲性能,并进行批量生产,最终还研制出了更强大的无人智能机甲。而且,这种设定还有一个漏洞,那就是,如果美方也注重提高人的因素了,中方该怎么办?
此后,我一直有着这种担心。直到多年后,也就是几年前,看到了中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现实和理念后,我才恍然大悟到,一切竟然是反的!生物科技实际上是目前最尖端的科技领域之一,美方在这方面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而在人工智能方面,中方显得特别的重视,投入力度增加非常的快,成果也颇丰,大有不赶超美方不罢休的姿态。于是,我的担心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中方是有大智慧的人的。
多种无源外骨骼已批量装备我方部队
回顾这些年中方的政策,在我们科技水平差、比较贫穷的时候,就一直在积极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领域,比如激光、隐身、电磁等,结果搞得中方在陆基激光领域比美方先实用,成为了第2个装备本国研制的隐身战机的国家,电磁弹射比美方还先进;当我们的电磁炮测试后,美方的电磁炮竟然下马了……我们在又穷又落后时,对最先进领域都如此热衷,现在比较先进了,也有钱了,对最先进领域更加热衷是很正常的事——比如在人工智能方面。
中方用于出口的陆基车载激光武器
7月8-10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的报告称,2020年,中方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经由2019年的第3名,上升到第2名。在这个排名中,美方凭借66分以较大优势暂居第一位;中方则以51分排名第2,为第2梯队的领头羊;令人意外的是,日本以37分的弱势排第9,即使是在第2梯队中也只处于中间位置;而俄罗斯则只得到了21分,排20多名,只是第3梯队的中前位置。
这种结果,恐怕会让很多人大感意外吧,特别是一些还在大夸日本的人。根据说明,本次排名主要参考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基础支撑、科技研发、产业与应用、创新资源与环境4大项。其中,中方在前3项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而在创新资源与环境方面稍弱,只排到了第8名。
报告称,在基础支撑方面,中方的超算中心数量世界第一,整体排名第4;在科技研发方面,中方目前每年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获得的专利数量都是世界第一,整体排名第3(增量与存量的问题);在产业与应用方面,中方在相关企业数量和融资方面均为世界第2,整体排名第3;而在创新资源与环境方面,中方存在顶级学者和从业人员参与率不高,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问题。从评价体系看,结果还是比较客观的。
2020年2月份欧盟发布的《人工智能白皮书》称,欧盟在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方面,已落后于中美两国,全球85%以上的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来自于中美两国。显然,中方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已处于世界第2,基本没什么疑问了;日本因为以前的技术积累,在机器人方面还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但在最新产出方面,已经明显不行了。
中方各类型无人机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中方既然能在如今的国力和科研投入情况下,获得世界第2的位置,那么,等后面中方在国力和科研投入方面再有了大发展,那么达到接近甚至超过美方的水平,就是很正常的了。这也就意味着,中方在军用的人工智能武器、智能机器人等方面,也将达到接近甚至超过美方的水平。
中方陆军装备的“机器狗”和旋翼无人机
如果把时间再往后推,推到2040年前后,推到中方的GDP总量是美方的2倍的时候,中方可能已经对美方形成了较大的优势。那时候,中方将不再是只能依靠士兵们的血肉之躯,去和对方的先进武器对抗,而是使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武器,去“以优打优”,甚至是“以优打劣”——对于美方是如此,对于其他国家更是如此。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