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机器人中国官网

服务机器人 2021-11-07 11:15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2011年,我从大学毕业,那一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22577台,占全球出货量的13.8%,全球排名第四,其中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外资厂商市场占比超过90%,目前看到的大部分国产机器人公司都还未成立。
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169710台,其中国产厂商市场份额超过35%。
如果说时间有刻度,十年的刻度里必定有中国机器人的印记。
婴儿期外资机器人品牌绝对主导,协作机器人开始萌芽
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为8%,“四大家族”在中国的出货量还是以千台计,国产机器人有出货量的厂商两只手可以数得过来,与“四大家族”相比,国产机器人厂商不管是产品、技术还是规模都可以用“望尘莫及”来形容。
彼时的国产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弱小而稚嫩。
但这一状态被一“新物种”的出现而逐步得到改观。
2012年,UniversalRobots推出被称之为“协作机器人”的UR10产品,并在美国纽约设子公司;
2013年,UniversalRobots在中国上海成立子公司,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2014年,RethinkRobotics推出首款协作机器Baxter;
同年,ABB发布世界首台人机协作的双臂机器人YuMi;
FANUC、YASKAWA等多家工业机器人厂商相继推出协作机器人产品。
一时间,协作机器人的概念开始在机器人行业流行。
协作机器人诞生的初衷就是服务于中小企业(SMEs),但事与愿违的是,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期几年,一直被冷落与忽视,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缺乏基础的认知,和众多创新型产品的命运一样,其高昂的价格在当时更多是被看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趋势确实需要时间来验证。
2016年,新松、大族机器人、遨博、达明等陆续推出协作机器人产品,协作机器人赛道开始迎来第一波小热浪,但相比之下,协作机器人的市场化教育和认知依然处于初期阶段。
我依稀记得2016年我们针对协作机器人及下游系统集成商做过全面的调研,得到的结果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彼时有超过80%的头部系统集成商对协作机器人毫无认知,接受更是无从谈起。在当时来看,结果是悲观的。
数据来源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五年后的今天,如果再做同样的调研,我相信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当前,协作机器人已开始进入深水区,资本的高热度伴随而来的是不绝于耳的质疑声,一直没有可批量复制的落地场景是协作机器人被诟病最多的地方,面对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夹击”,协作机器人略显“鸡肋”。
作为连续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的主编,有幸亲眼目睹协作机器人产业的进步与变化,期间的“赞歌”与“丧钟”不时回荡。可喜的是,从技术路径到产品形态,从应用场景到行业渗透,从产品到市场,从资本到人才,每年都能看到新的变化与进步,前赴后继的年轻一代弄潮儿躬身入局,是我看多协作机器人的底气。
从全球来看,当前仅有UR一家协作机器人企业实现年销量破万台,但中国市场仅占其销售份额的20%左右。如今在中国市场,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的份额已经超过70%,其中以遨博智能、节卡机器人、艾利特机器人、越疆科技、大族机器人等为杰出代表,众多新变化正在发生。
少年期买买买成风,类KIVA AGV兴起,AMR雏形初现
恰值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紧密出台,机器人热度开始持续上升,并持续出现在公众视野。
彼时,众多上市公司频频出手,开启中国机器人领域的第一波“并购潮”,其中代表案例有新时达接连收购众为兴、晓奥享荣、会通科技、之山智控;埃夫特先后收购意大利CMA、EVOLUT、WFC等,并战略投资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公司ROBOX;华中数控收购江苏锦明;黄河旋风收购明匠智能;海伦哲收购连硕科技;科大智能陆续收购华晓精密、冠致自动化;埃斯顿收购普莱克斯、扬州曙光、翠欧;爱仕达收购钱江机器人、松盛机器人、索鲁馨;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等。
2017年,工业机器人供不应求,众多行业大佬都说“2017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爆发的元年”。
而这一年,也成为了并购双方短暂的“蜜月期”。回头去看,并购双方当时许下的“誓言”似乎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管是“渣男的圈套”还是“一见钟情的虚妄”,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并购案例并未达到预期,或者说并未实现“1+1>2”的目标,部分并购案以商誉减值收场,个别案例甚至还成为了业内的反面教材(这里就不点名了啊,大家心里明白)。
2014-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并购案例(不完全统计)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GGII)整理
回过头来看,Kiva机器人的启发效应大于标杆效应,2014年-2016年,中国新一代移动机器人厂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这一时期诞生的AGV/AMR厂商可谓移动机器人的“黄金一代”,如极智嘉、快仓智能、海康机器人、海柔创新、斯坦德机器人、灵动科技、仙工智能、迦智科技等厂商均诞生于该时期。
此时,一方面是中国电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京东、菜鸟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均开始积极导入物流机器人,“货到人”的无人仓开始风靡;另一方面是智能制造开始向各行业渗透,以汽车、3C为代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开始凸显,柔性制造开始被关注。
往后的五年,移动机器人赛道群星璀璨,星光熠熠,年均复合增速在30%以上,国产化率持续保持在90%左右,可谓是国产机器人的主阵地之一。
,我们看到,移动机器人赛道产品形态持续迭代与丰富,从一代磁条导航AGV到二维码类Kiva AGV,再到SLAM导航AMR、叉车AGV以及复合机器人等,可以说移动机器人的进化与演进呈现的是机器人进步的小小缩影。
彼时,中国机器人已成长为翩翩少年,充满生机与活力。
青春期行业下行,资金荒,企业“慌”
2018年的标志性事件是中美贸易战,经历了2017年的“爆发”,2018年初,机器人行业仍沉浸在“自嗨”中不能自拔,不曾想,2018年的上半年竟是未来两年的“高潮”,自此进入“低潮”期,直到2019年四季度开始回升。
彼时,中国机器人已进入青春期,有一丝烦恼与些许叛逆。
该时期机器人行业最典型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内卷”,不得不提的几家公司有欢颜、伯朗特、启帆,这三家公司均以“行业搅局者”的标签“出圈”,共性的特征是都有极富感染力的话事人,都以“低价”作为搅局的手段。差异点在于,尹老板会唱歌,黄老板会吹牛,周老板会抖音,当前的结局是尹老板依然歌唱,畅想2049的宏图大业;黄老板隐退机器人江湖,但传说仍在;周老板自口罩机一战成名后转战协作机器人,2020年成立了耐为机器人公司,延续网红之路。
以上是小插曲。
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汽车行业投资延续低迷,机器人需求收紧明显,2018-2019年可谓是机器人行业最煎熬的两年,部分创业公司处于生死边缘,面临资金荒、团队流失等多重困境;上市公司面临业绩下滑,商誉减值的压力;外资巨头亦或增速明显放缓,或利润下滑。
从数据上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份额从2017年的26.80%提升至2019年的38.63%,此间,我们初步看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韧性初步形成,细分领域已开始涌现越来越多的明星厂商,如六轴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埃夫特、华数、卡诺普、珞石等;SCARA机器人领域的汇川、众为兴、台达等;并联机器人领域的勃肯特、阿童木、华盛控等;协作机器人领域的遨博、节卡、艾利特、越疆、大族等。
,机器人生态日益丰富,机器视觉、末端夹爪等新业态逐渐形成,从AI+工业的角度看,机器视觉无疑是当前最佳的落地载体,3D视觉厂商自2015年后便开始崭露头角,彼时陆续涌现的厂商有埃尔森、库柏特、梅卡曼德、阿丘科技等。末端夹爪(主要是电爪)最早是伴随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而产生,其后向自动化领域持续渗透,不可避免的将会对部分气爪形成替代,其中代表厂商有大寰、慧灵、知行、钧舵等。
成年期柳暗花明,好风凭借力
自2019年科创板推出,刺激了一波机器人公司的上市潮,如绿的谐波、埃夫特、江苏北人等;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机器人市场在一片消极情绪中迎来久违的逆市上扬,2021年市场延续高景气度。
尤其是服务机器人赛道,受疫情的催化,一时间成为了市场和资本关注的焦点,其中以普渡、擎朗、云迹等厂商为代表的配送机器人厂商迎来高光时刻,不管是融资还是市场化落地均呈现“唯快不破”的架势。
工业赛道的迦智科技、未来机器人亦同一时期获得字节跳动的加持,梅卡曼德则是迎来美团的加持。
互联网巨头或投资或亲自下场,投身机器人赛道,如2021年3月腾讯发布软硬件全自研的多模态四足机器人机器狗Max;4月,美团新一代自研无人配送车已在北京顺义正式落地运营;8月,小米发布首款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铁蛋);同月,百度在“百度世界大会2021”上提出了“汽车机器人”概念,并发布了Apollo“汽车机器人”;9月,小鹏汽车正式公布生态企业新成员鹏行智能,并发布了首款智能机器马第三代原型机“小白龙”。
当巨头们纷纷涉足机器人赛道时,一方面,能为机器人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与场景,巨头们在软件或硬件层面拥有较深的积累,这无疑是为机器人“添了一把火”,当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涌入时,这个赛道才能获得肥沃的成长土壤;另一方面,仍需警惕互联网逻辑下的“有钱任性”和“赔本赚吆喝”的风险,机器人赛道,尤其是2B端的赛道的比拼,不是单一要素的较量,某种意义上,资本扮演的更多会是锦上添花的角色,而非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
2020-2021互联网巨头投资机器人相关案例(不完全统计)
数据来源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整理
当“工业是未来”逐渐成为共识后,政策导向实体制造的趋向已经愈加明显,“十四五”开局之际,机器人作为硬科技的代表之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机器人领域,或创业或就业,细看机器人细分领域的明星公司,创始团队基本上都是“超级学霸”,对于实体产业来说,高阶人才的进入有望为机器人产业积蓄创新与变革的力量,这或将是中国机器人未来十年持续成长的底牌。
此时,中国机器人开始走向成年,需要更多的担当与责任,更需要知识与智慧。
2011-2021年,我们看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从稚嫩到韧性的蜕变,看到很多企业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看到很多企业从默默无名到冉冉升起的蜕变。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比较小的领域,发展相对成熟的工业机器人,除去系统集成应用,单纯的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的规模也就是百亿级,市场玩家仍在逐年增加,小而散是比较显性的状态。服务机器人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除去家用扫地机器人,其余的服务机器人也仅有百亿规模左右,特种机器人更是只有十亿级的规模。
我们仍需正视当前面临的短板与问题,如核心零部件(以减速器为代表)、工业软件、传感器、高端医疗机器人等。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无法跨域“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就像行业内都知道达芬奇机器人是最好的,但我们预计中国十年内也不太可能诞生一家“达芬奇机器人公司”。在医疗机器人领域,中国更大的机会或许会是在专科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领域。
成立于2001年的以色列ReWalk Robotics公司可以说是康复机器人的开拓者,但遗憾的是,20年过去了,因其主要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其并未取得持续的高成长,2020年公司营收仅为0.04亿美元,同比下滑9.85%,毛利为0.02亿美元,同比下降19.70%。从这个层面上看,基于中国未来庞大的人口老龄化群体,以及康复医疗的巨大缺口,中国更有机会诞生康复机器人的龙头企业。
来看,我们看到不同机器人领域其成功之道差异明显,失败的理由千篇一律,成功路径各有不同。犹如海康机器人的“无处不在”;极智嘉的全球化布局;汇川的“上顶下沉”;海柔创新的“单打冠军”等等。
众多机器人行业的创业者躬身入局,或是情怀,或是激情,或是兴趣,或是个人英雄主义,他们构成了中国机器人的DNA。
作为一个在岸边行走的旁观者,一路走来,亲历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黄金十年,看到机器人的江湖由浅滩逐渐变成大江大河,身在其中畅游的人们,水性日益熟练,未来机器人产业将是星辰大海,而这些创业者将会是其中的繁星点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