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中国实验酷品“小绿侠”、能让语音和文字同步显示的翻译器、科幻里才能见到的空中成像、可带回家领养的小宝……7月8日至9月1日,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嗨科技酷品展”上,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清华大学、北理工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及40余家企业带来的炫酷“黑科技”产品和技术成果,让人们体验未来科技到底能有多酷。我们的未来生活将被如何改变?
“小绿侠”首个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实验“酷品”
在展览厅内,一项前沿性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是一个“小身材大能量”的“小绿侠”,它承载了我国第一个登上国际空间站的、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制造的生命科学实验。北京时间2017年6月4日凌晨,它承载着科学家们的期望,搭载美国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来到国际空间站,开始了为期1个月的太空旅行。
“小绿侠”全名为“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是个身材小巧、重约3.5公斤的绿色匣子,安装了两组载荷、12块芯片、60个通道。它利用先进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完成在轨飞行状态下60个样品通道中的20种人类抗体编码基因序列的扩增,进而帮助科学家研究空间环境下抗体基因的突变,探寻生物进化规律。
现场,北京理工大学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微流控芯片就是实验中人类基因的“载体”。把生物和化学等领域所涉及的样品制备、生物与化学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集成于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可使珍贵的生物样品和试剂消耗降低到微升甚至纳升级,而且分析速度成倍提高,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探测太空环境对人体基因的影响,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着重要意义,也将成为未来多项太空探索实验的基础。”
“空气成像”科幻电影中的裸眼3D影像
看过电影《钢铁侠》的人对在空气中生成裸眼3D影像的炫酷场景一定不陌生。实际上,这项前沿技术已从科幻电影走出来,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场景的。
在透明的空气中,突然出现一幅美妙的动态图景,展厅中的这项技术展示足以让人惊叹。杭州飞像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孙晨介绍,该技术利用离散的微小单位光学元件,经纳米级加工精度控制,将光线细分切割后,再利用集合光学将其聚集在空中,形成影像。“这就是在空气中光线重组成像,类似‘海市蜃楼’的原理。”
孙晨表示,目前“空气成像”已运用到提词器等功能上,未来还将应用到手术室、智能厨房、银行等场景中。
不仅如此,空中成像技术还加入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手势识别技术,用户可实现人机交互的体验,例如在虚空中弹钢琴、玩切水果游戏等。孙晨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还会加入更多的体验方式,如利用矩阵平面实现虚空图像的纵向切割,实现“隔空取物”。
格斗机器人一场另类的格斗大赛
科幻题材电影总绕不开同一个话题,不论是38年前的《机动战士高达》、33年前的《终结者》、16年前的《人工智能》,还是近几年推出的《钢甲铁拳》、《超能陆战队》等都离不开机器人格斗的场景。
在这场科技展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格斗大赛让银幕上的情节走进了现实,一黑一红两个机器人互相攻击对方,四肢动作快速灵敏,活似两个真人打架一般。
参与本次机器人格斗大赛的T5锤头鲨机器人是一款特别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精密的装置保证了T5锤头鲨机器人的灵活性,让它可以像电影中一样与对手“拼杀”。这款机器人使用的材料多达数十种,整套机器由2000多个零件组成,其中包括176个小轴承,以及170个90度连接件。
香港数位科技公司Tri Robot设计人翁永阳介绍,T5锤头鲨机器人马达的力量和速度很高,只需0.116秒就可以完成60度以内的动作幅度,其舵机扭力为35千克,挥拳力度相当于人类挥拳打出105千克的力。目前,这款机器人主要用于教学、比赛及娱乐领域。未来,随着程序的再优化,机器人的动作将更加灵活丰富,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多元。
除了这些科技产品技术外,展厅中还可以看到很多贴近生活的智能科技,比如可在家庭、超市、商场、写字楼种菜的“智能微型蔬菜工厂”;在睡梦中也能得到身体机能监测、进行健康预警的智能床垫;提供饮食指导、并可教人买菜做饭的智能冰箱;只要一戴上就可以解放双手、用“眼神”操控游戏的aSee眼控仪……未来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想象空间还很大,这些展示让我们走进前沿技术,一窥究竟,并带着好奇心去设想那些神奇、智能的未来生活。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表示,展览不仅是向社会公众展示国内外前沿科技产品与技术的平台,更要成为普及科技创新成果、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