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被誉为新中国“工程师摇篮”、始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式迎来建校100周年纪念的日子。
同样在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创作剧本《R.U.R.》,使用“Robot”一词。R.U.R.是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罗素姆通用)的缩写,这就是“机器人”一词的来源,一直沿用至今。
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1920年新增两个关键词哈工大,机器人。
仿佛是巧合一般,这两个关键词也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逐渐交集,捆绑,成为彼此不得不提的闪光点。至今,提到哈工大,不得不夸赞它在机器人领域的地位。提及机器人,也不得不惊叹于哈工大所做的贡献。
1980年是“机器人元年”,机器人初露锋芒,却是在1985年。
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以“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为主题,机器人掀起流行风潮。在这次世博会上,日本、美国和瑞典的科研机构总共展出了数十款机器人设计,而且,此次展出的机器人大都是特种机器人,比如爬楼梯、清扫、机械零部件分类、甲板除锈和排险机器人等。这次亮相,将机器人的仿人设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1986年,哈工大紧随其后,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这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研究单位之一,展示出哈工大对机器人创新的敏锐嗅觉。当年,在蔡鹤皋教授带领下,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点焊机器人,研究所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机器人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之初,哈工大以敏锐的嗅觉感受到这一领域在未来的广阔前景,大刀阔斧般开设新的研究所,探索新的领域。这种对科技发展的敏感,勇于创新的魄力,也是未来哈工大占领机器人领域一席之地的强心剂。而国内的机器人行业,也正可以获得人才、科研成果的支持,也就为后来的发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1994年,哈工大一课题组研制的“侦察机器人车载多信道通信系统”在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同年,学校与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等共同研制的“侦察机器人”也在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样机系统在总体集成技术和实现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反观机器人领域,1994年11月10日,我国第一台无缆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通过专家验收。这一水下机器人采用国产充油铅酸电池作为动力,安装了7部声纳,活动范围可以达到12海里,续航最大持续6小时,最大前进速度为7.5千米/小时,可以在四级海况下正常回收,能够在指定海域搜索目标并记录数据和声纳图像,而且还可以对失事目标进行观察、拍照和录像,自动回避障碍。,这一机器人还具有水声通讯能力,可以将需要的数据和图像传至水面监控台上显示,,它在水下工程、海洋石油以及海底矿藏资源开发、海洋科学考察以及海底打捞和救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这一年里,“探索者号”取得成功,这和哈工大设计的侦察机器人一样,都是对机器人的通信系统的考验。“探索者号”的成功,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距,为国家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也是哈工大最初涉足机器人领域的初衷。
2002,虽然的整体销售量下降了12%,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并没有降低,机器人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这一年,博览会在日本横滨开幕,第七届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也在韩国举行。在机器人足球赛上,哈工大代表队获得自主机器人5人赛的冠军和11人仿真赛亚军。
201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哈工大也开始大力开发机器人新领域。同年,副校长任南琪会见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所长丹尼尔·史沃克一行,双方就人机交互展开对话,这是哈工大深耕自身机器人科研的决心,也是对国内乃至国外机器人发展的一种追求。
2012年,柔顺驱动器和触觉传感技术的改进成为机器人发展的趋势,,随着机器人发展,像3D传感器得到普及,机器人的整体成本急剧下降,让机器人手臂更加灵活自由也成为机器人研发公司的新目标,他们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移动操纵系统。
而在这一年,哈工大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2012年5月,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工业盛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在德国汉诺威举行。哈工大多传感器残疾人假手和机器人仿人灵巧手参加展会。哈工大的成果又一次引人注目。
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机器人灵巧手“握手”
“哈工大”和“机器人”,这两方真正的融合,已经在过去的十年里飞速发展,一方面,哈工大与许多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哈工大也为机器人领域源源不断的输送高水平的人才。
哈工大与企业密切合作,发生在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实研究院成立,这正是哈工大和机器人融合的典型。依托于哈工大雄厚的学科优势和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强大的产业支持,该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方面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实力。
在哈工大百年校庆日来临之际,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助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新的百年发展建设。
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哈工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邓喜军校友捐赠人民币100万元,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及奖教金。这些一方面是对哈工大的敬畏与爱戴,另一方面也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表现和对机器人未来的肯定。
2014年12月,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成立,这家公司由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方联合组建。在人才优势和政策支持下,哈工大集团提升了中国机器人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核心竞争力,带动行业整体进步。
在机器人领域人才输送方面,哈工大建校至今也是贡献不断,已经共为国家培养人才10万余人。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第三届恰佩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师从蔡鹤皋先生的孙立宁教授、以及恰佩克奖评委会副主席赵杰也都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
总裁曲道奎、江苏北人董事长朱振友、瑞松智能科技副总裁刘尔彬、哈工智能总经理乔徽、董事长石金博、江苏汇博的总经理王振华、铭赛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曲东升等等,都曾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子。
上海、、、、埃斯顿、钱江机器人等众多知名机器人公司的很多技术骨干也来自于哈工大……
,还有许许多多深耕于机器人领域的科研人员、企业家、技术人员,都曾经在哈工大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并且在毕业后秉持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理念,为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做出无数贡献。
无论是做机器人的企业,还是培养人才的哈工大,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共同书写着以“机器人”为关键词的历史。在它们各自的历史里,也成为了彼此的“关键词”。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哈工大人也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历史也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探索和追求。
如今,哈工大已迎来了新的一百年,机器人新的一百年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和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