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舞指数 - 长征之歌 以文化与文物为载体

社会热点 2025-02-25 13:49www.robotxin.com纳米机器人

总台融合发展中心依托总台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智库,致力于IP融合创新案例的研究、开发、交流和推广。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理念,我们紧密跟踪IP融合创新的优秀实践,推动总台节目融合创新,并打造全媒体品牌集群。

最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长征之歌》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起广泛关注。这部六集专题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之歌》共分为六集,每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深度内容:《让长征文物活起来》《跨越时空的承诺》《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奇迹在万里征程闪耀》《红飘带上的诗与远方》以及《长征让世界读懂中国》。该片不仅全面反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以新时代的视角重新解读了长征历史,对激励广大群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长征之歌》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公园建设的六大工程要求,展现了长征精神。摄制组历时两年,跋涉15个省(区、市),行程超过45000公里,拍摄了超过400小时的外拍素材,完成片自拍量比例高达70%,其用心和投入可见一斑。

这部作品在媒介融合时代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专题片,更是一个多平台精准融合传播的成功案例。创制团队在作品创作的也注重将物料提供给各类融媒体平台,并根据传播数据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例如,《长征之歌》提前制作了多种版本的宣推片,以供不同融媒体平台发布。这些宣推片包括总宣传片、精华片等,浓缩了节目的核心内容,让网络用户能够快速了解节目内容,并向电视端大屏节目导流。

《长征之歌》还注重将正片中的一些好故事延伸到短视频中,形成系列短视频,在全网投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该片区别于以往同题材作品的创新之处。摄制组深入挖掘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节目中,使得节目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长征之歌》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和时代价值的作品。它通过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激励广大群众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进行多平台精准融合传播。《长征之歌》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展示了长征的文物与文化的魅力。从数字化保护的宏大工程,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数字化展示,到红军具体文物的细致描绘,如红军门板、传单、标语等,无不构成了一幅层次丰富的长征文化遗产画卷。

这部纪录片深知年轻一代的观看习惯,通过数字化保护和创新的传播方式,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红军精神。这样的做法不仅赋予了本片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让红军文化得以在网络空间中代代传递。

《长征之歌》在叙事上尤为出色,重视故事表达,展现了一个个充满细节、情感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背后,是长征理论的逻辑力量。该片珍贵地呈现了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的文献、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拍摄的照片以及美籍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的见证等。更令人称道的是,该片使用了33位老红军口述的历史资料,以及六位百岁老人的访谈,通过他们的记忆和讲述,生动呈现了长征精神,这种亲历者的讲述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节目中,红军遗骸打捞工作的段落令人动容。这些遗骸是15-25岁的青年红军,他们将青春献给了革命事业,烈士遗骸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节目组将红军口述内容创作成短视频,结合特别制作的系列短视频,让当代青年走近红军历史,感受长征精神的传承。

《长征之歌》也巧妙地融合了科技元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国天眼等科技奇迹体现了长征的创新精神。而长征途径地的今昔对比,如泸定桥、夹金山的变迁,也让观众看到长征精神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长征之歌》还通过呈现普通人对长征的纪念和学习,表现了长征精神已融入当代生活。无论是青年人通过新媒体观看长征历史展览,还是普通人重走长征之路,都展现了长征精神在当代的感召力。

《长征之歌》以其丰富的叙事手法、深入的情感渲染和翔实的数据支撑,为相关主题性主旋律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它成功地将红色革命奋斗精神以当代视听化的形式传播开来,展现了当代中国传媒艺术人的时代责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