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口管控措施,正在破坏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安全!
自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缺芯”危机以来,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和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我深感其影响之深远。这场危机,从车规芯片短缺迅速蔓延至几乎所有领域,使得全球电子整机出货量下降,而半导体制造企业则面临订单爆满、产能紧缺、价格飙升的困境。直至今年二季度,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这场全球芯片短缺引发了人们对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回顾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半导体产业一直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尽管期间有周期性的产能紧张和价格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动态平衡。此次缺芯事件并非源于供给和需求间的巨大缺口,那么,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场危机的主要推手是“人祸”和“天灾”。2017年,美国特朗普开始打压中国企业,如中兴和华为。2020年5月,美国对华为实施的出口管制规则引发了该企业的超量订货以及供应商如台积电的集中供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也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疫情导致汽车需求短期内急剧下降,而手机和电脑等远程办公设备的需求大增。半导体生产厂商不得不调整生产安排,加剧了半导体生产秩序的混乱。
随着疫情的趋缓,汽车消费复苏,对车规芯片的需求回归,这又引发了全球性的产能抢夺大战。一些大公司采取预订的方式抢夺产能,加剧了产能紧张。本轮缺芯可以说是特朗普基于政治因素引发并叠加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结果。
这场芯片短缺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导致了下游产业的出货延缓和减量,芯片价格急剧上升,还打乱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节奏。随着缺芯现象的缓解,巨量的芯片库存和大量订单的取消又使产业进入下行通道。通常,芯片短缺只是短暂的供需不平衡,但此次危机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引发了各国的担忧。
美国的真实目的已经在其一系列后续操作中展露无遗——借助缺芯事件重建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同时遏制和打压其他竞争对手。这一目的在日本和韩国的商谈、要求三星和台积电到美国建设先进半导体制造厂以及建立“芯片四方联盟”等行动中均有体现。《芯片和科学法》的签署更是表明了美国对半导体产业的强势介入和控制。这不仅影响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也引发了各国对半导体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确保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之一,中国不仅是全球主要半导体企业的战略必争之地,也是供应链安全的保障之一。作为WSC的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在全球市场机制的驱动下形成的供应链中,中国市场的地位不可忽视。各国应共同努力维护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以确保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发展。早在2014年,根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IBS的统计,中国就已生产了全球84%的手机、82%的平板电脑、66%的电视机以及81%的电脑。这一数据无疑证明了中国在电子制造领域的突出地位。
随着半导体企业的成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行业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开始寻求与中国半导体制造企业合作,利用中国的制造优势来强化自身的供应链。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的成功案例,便是一个生动的证明。它们从国外客户获得的销售收入占比超过50%,展示了中国半导体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也凸显了成本、效率和市场在半导体供应链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观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产业不断从美国转向欧洲,再转向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供应链是一个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市场、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完整体系。由于这个体系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所有的环节。即便强大如美国,也需要依赖全球的合作与供应链整合。
当前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正在破坏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毫无疑问,美国在半导体供应链全球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如今,美国的“去中国化”策略正在破坏这一脆弱的平衡,威胁到全球市场的完整性,可能导致市场碎片化,增加成本,损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繁荣。
全球化的供应链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更细的分工和更低的成本。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正是基于这一经济原理。任何试图破坏这一供应链的行为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对企业和资本市场造成负面影响。这也将影响创新投入,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报告,如果美国与中国完全脱钩,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投入将大幅下降,长期而言可能失去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
面对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任何逆全球化的行为都只会撕裂市场并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坚持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化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通过创新进行良性竞争,坚决反对恶意打压和排除异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推动产业的持续繁荣与进步。